表演(师范)专业的发展历程始于20009月,当时作为表演专业首次招收专科学生;随后于20029月开始招收表演专业四年制本科生。为响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和艺术教育发展需求,该专业于2001年实现重要转型,正式更名为表演(师范)专业,这一转变不仅保留了原有的表演艺术培养特色,同时着重强化师范教育属性,旨在培养兼具专业表演能力和戏剧教育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专业转型后,形成了演员+师范生的双重培养体系,既注重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培养,又强调教学技能的提升,为艺术教育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表演(师范)专业的创办源于我国著名电影导演、国家一级导演谢晋先生的教育理念。经过二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与创新,专业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教学方法,凭借其卓越的办学质量成为学院的特色品牌专业,并入选全国高校首批戏剧教育联盟单位,办学影响力持续扩大。

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学院为表演(师范)专业构建了完整的本硕培养架构:本科阶段注重表演艺术与教育能力的融合培养;研究生阶段则设有戏剧戏曲学(表演研究方向)学术型硕士(MA),以及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下的戏剧影视表演和戏剧教育两个专业方向,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高级艺术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目标

表演(师范)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致力于培养富有高尚师德和教育情怀,具备扎实的戏剧教育与表导演艺术学科知识、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美育素养、掌握成熟的戏剧影视表演技能,能够在中小学及其他社会教育领域从事戏剧艺术教学教研工作的骨干教师和表演艺术创新人才。

师资力量

表演(师范)专业先后聘请上海戏剧学院资深教授陈明正、梅花奖获得者康爱石教授担任专业主任,并长期聘请糜曾、魏淑贤、贾幻真、刘芷芬等上海戏剧学院知名教授任教。目前,专业拥有一支19人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包括2名教授和5名副教授,教师团队均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及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戏剧艺术学院等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其中3名专职教师具有海外学术背景。为丰富教学资源,专业还特别聘请了来自国内外著名戏剧院校和专业艺术团体的知名专家、艺术家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了多元互补的优质师资结构。

办学特色

本专业在表演教学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培养模式。我们始终坚持基础为先、实践为重的教学理念,通过元素训练、生活观察与性格塑造等基础课程,结合中外经典剧目排演,着力培养学生会演人、演活人的专业能力,将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作为表演教学的核心目标。原创话剧《师说》作为教学成果的典范,成功入选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先后在上海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及教育系统进行巡演,获得上观新闻、光明网、文汇网等多家权威媒体的专题报道。

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我们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教学体系,包括法国雅克·乐考克表演法、日本铃木忠志训练法、俄罗斯阿丽莎戏剧基础训练等优质课程资源。通过跨院系、跨专业的深度合作,打造了《尤里·瓦西里耶夫》《小丑工作坊》《身体先于意识》等特色戏剧工作坊,持续开展表演教学实验,创新演员训练方法,丰富戏剧表演语汇。教学成果显著,肢体剧《花木兰》、话剧《永远的陶行知》、音乐话剧《唱出爱》相继入选高雅艺术进校园重点项目;情景剧《美丽奇迹》、音乐话剧《唱出爱》、肢体剧《1971》在中国校园戏剧节中屡获优秀剧目、校园戏剧之星等殊荣;在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中持续保持优异成绩。

在师范生培育方面,我们积极推动大中小学美育一体化建设,并以此为平台展开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依托中小学第二课堂开设戏剧教育课程;承办上海市中小学戏剧(课本剧)邀请赛;组织实施中小学美育骨干教师(戏剧)培训;承担上海市大中小学美育课程教育教学协同模式研究等系列课题;开展文艺轻骑兵戏剧进校园活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戏剧教育教学体系。

合作交流

20138月,肢体剧《阿Q正传》参演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20159月,师生共同参演原创话剧《阿拉是中国人》并公演。201510月,话剧《油漆未干》参加第五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展演。肢体剧《1971》,于20136月首次公演,并于同年参加了“剧海观潮”戏剧展演;20154月,受邀前往台湾文化大学、台湾戏曲学院、台湾中山大学进行交流演出;20169月,受韩国文化部国乐院邀请参演“BULBUL戏剧节”。201712月肢体剧《阿Q》赴台湾艺术大学、台湾戏曲学院、台北教育大学三所高校进行交流演出。2018年,表演专业部分学生赴台湾艺术大学进行“戏剧教育”主题表演工作坊学习交流访问活动。2019 年《秀才与刽子手》、2021年《桃花扇》、22年原创肢体剧《王军从军记》入围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并展演。肢体剧《阿Q202310月赴中央戏剧学院参加“中国第四届戏剧联盟”剧目展演活动,荣获“最佳男主”、“最佳组织”奖;同年十二月入围“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入选作品;2024从全国上百部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南京“新剧荟戏剧节”,并荣获“新萃奖——特别关注”、“新萃奖——入围作品”奖。

开设课程

开设课程涵盖全校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四大板块。主要专业课程包括:表演、台词、形体、声音训练、戏剧教育教学法、表导演教学实践与理论、戏剧史论、剧本创作、艺术概论、舞台美术、化妆以及毕业作品创作、戏剧影视实习等。在校期间学院还重点组织和推荐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演出实践和戏剧教育实习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就业情况

毕业生在各类专业话剧院()、电视台、电台、专业院校、中小学等就业,近三年就业率都达到了100%。表演(师范)专业6位优秀校友、现任话剧艺术中心演员韩秀一(2003级表演)、刘鹏(2003级表演专升本)、刘炫锐(2007级表演)、付雅雯(2003级表演)、李黎(2004级表演)、庞盛之(2011级表演本科)分获多届佐临话剧艺术奖佐临大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新人奖等各个奖项。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创办于2002年,从开办之时就聘请多名业界、学界专家担任教学顾问。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学科专业实力明显增强,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在国家级及省市级朗诵大赛及主持人大赛中屡获殊荣,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传媒人才以及艺术语言传播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与国际化视野,适应全媒体行业发展需要,以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艺术传播为核心,培养兼具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艺术表现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声形俱佳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将系统掌握播音主持理论、语言表达技巧、节目制作流程及新媒体传播技术,成为"精表达、会编导、懂传播、能运营"的全媒体主播人才,实现从单一播报能力向复合型传播能力的专业跃升。

师资力

本专业师资稳定,配比合理。有教授1名,副教授5名,大多数获得博士学位。教师毕业于国内名校,有媒体一线实践经历,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同时邀请学界业界名师名家作为客座教授,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专业视野。

办学特色

本专业秉承“厚基础、重实践、底蕴深、视野宽”的教学理念,依托师范类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学习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本专业又身处于影视传媒学院,与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动画、新闻传播等学科专业联合打造,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体系博采众长,又保持特色,使学生播音主持语言功力及艺术表现力协同发展、融合提升。近年来,毕业生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

以声音为翼,载荣誉而归。在灯光下,在话筒前,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活跃在各类竞赛的舞台上,为学校屡获殊荣。2019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全国主持人大赛中,2016级的李爽同学展现了自己的实力,成功晋级决赛,并在后续的文艺类比赛中跻身前列,获得了文艺类赛道十五强的好成绩,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其独特的个人风采。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A类赛事中,播音与主持专业学子在“诵读中国”比赛中表现优异,其中《吹号者》《大西北的一角土地》分获第五届、第六届大学生组全国一等奖,另有多部精心雕琢的朗诵作品多次获得该项赛事国家二等奖、上海市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让中华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在 “齐越节”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的舞台上,播音主持学子们同样表现突出,将二等奖、三等奖、京外组一等奖收入囊中。在“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上海赛区,荣获特别奖、金奖、银奖。与此同时,在全球华语网络主播大赛全球总决赛的舞台上,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们更是连续三届摘得桂冠,凭借出色的专业素养和深厚的语言功底,在全球范围内展现了独一无二的师大风采。在上海大学生电视主持新人赛中,他们更是凭借饱满的青春活力与深厚的专业能力,获得金奖、银奖及铜奖;未来金话筒大学生主持人大赛中,他们又以出色的表现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在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大赛上,经过学生们的不懈努力,荣获了银奖。此外,在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大学生主持人大赛、中国国际动漫声优大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持人大赛、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主持人大赛、全国高校体育解说员主持人大赛等众多专业赛事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同学们也都凭借自己的实力,取得了各项优异成绩。这些成绩和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播音主持专业学子们个人能力和学习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成果的有力见证与回馈。

合作交流

本专业不断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等都有3+1本硕研究生项目合作,为播音主持学子海外留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创造良好条件。

主要课程

本专业开设主要课程有:AIGC与文化艺术创意、艺术原理与艺术心理、影视艺术概论、新媒体主持艺术概论、新媒体与传播、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语音与发声、语言表达技巧、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训、口才言语组织、演播空间处理、艺术语言表达与表现、全媒体新闻播报、全媒体节目主持与创作、新闻采写、嗓音训练、表演、形体、化妆等。

就业情况

本专业就业率达100%,毕业生大多在中央及各省市电视台、电台、新媒体平台任播音员、主持人、主播,或在各级各类学校任艺术语言教师,群艺馆主持人,博物馆、纪念馆讲解员,或任职于企事业单位宣传、工会、人力资源等部门和岗位工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