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广播电视学专业成立于2008年,先后成为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国网络媒体研究学会理事单位等,拥有新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23年本专业转向“智能视听”培养方向,旨在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智能技术+视听传播”的复合型视听生产与传播人才。
本专业于2016年成为第九届学校重点学科,建有上海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与融合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中心,并拥有先进的虚拟演播室与苹果机房,为实践类课程以及学生课外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依托“上海师范大学短视频制作与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乡村振兴文创产品研发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现代出版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数字新闻出版实验室”等平台,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
此外,本专业还建有星空华文国际传媒集团、恒顿传媒、笑果文化、梨视频、《新民周刊》社、阅文集团、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公安局徐汇分局、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炫动传播有限公司等十几个校外专业实习基地,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东方卫视娱乐星天地栏目等建立了长期深入的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业内大量稳定、顶尖的实习机会。同时,本专业也与校内新闻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学生能够在校报、校电视台、学校官方微信等全媒体平台上进行日常专业实践。在国际交流方面,本专业与美国乔治亚大学建立了3+1本科双学位项目以及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建立暑期游学交流项目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方便的海外学习机会。
■办学特色
1.中外合作办学及海外交流实习项目
本专业已与美国乔治亚大学建立3+1双学位项目,为有志于出国读书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深造机会。此外,也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等学校建立了暑期交流项目。
2.学术、实践及校友返校三个系列讲座渐渐形成品牌
本专业一贯重视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每学期都坚持为学生举办各类讲座。目前已形成学术、实践及本专业优秀校友返校交流三个讲座系列,并成为代表专业实力及精神面貌的拳头产品。这三个系列的讲座不仅在专业内,而且在专业外甚至校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未来还将整合更多的专业资源走进上师大,走进广播电视学专业。
3.视听专业实验室
已建设起较为完善的视听实验室,可供专业教学及实践使用。包括演播室、非编机房、苹果机房、录音机房、网络机房和摄影机房等,摄像与摄影设备齐全。实验室为学生掌握视听制作和新媒体技术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条件。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短视频大赛、新媒体创意大赛等多项全国性竞赛中摘获数十个全国级奖项。

■师资力量
1.高级职称占67%,海外背景占89%,学术成果丰硕,平均年龄42岁
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团队整体年富力强,在各自的方向领域均颇有建树。目前,本专业一共18位专任教师,14位博士,2位博士在读,其中5位具有教授职称,9位具有副教授职称,3位具有海外名校学位。专任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从省部级到国家级各类科研项目,发表有中英文学术论文,参与各类国内国际顶尖学术会议,普遍拥有丰富的业内实践与从业经验。
2.学界、业界名师队伍指导
除了专业内部高水平师资以外,本专业还拥有学界及业界双重领域名师指导队伍。学界方面,本专业发起并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多所名校交流合作频繁,共享讲座及各类专业活动资源。业界方面,本专业聘请了多位业界领军人物为特聘教授,为学生开设海外交流项目、课程、讲座,提供业界的教学与就业指导。
■主要课程
本专业以智能媒体时代前沿为基点,构建价值引领、技术赋能与实践创新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通过四大课程模块与智能技术逻辑的有机融合,形成“技术链-文化链-传播链-产业链”四维联动的育人格局。具体而言:
1. 视听生产模块:课程矩阵整合AIGC生成、虚拟制作与多模态内容创作技术应用,重组内容生产体系,完成AI与传统视听生产协同的范式革新。
2. 视听文化模块:课程矩阵构建技术向善的价值判断体系,训练学生解码智能媒体时代的文化表征,培养学生兼具技术敏感与文化批判的双重思维。
3. 视听传播模块:课程矩阵以“数据采集-智能生产-精准传播”为路径,培养学生从数据洞察到智能分发的全链路能力,训练学生多场景传播技能。
4. 视听产业模块:课程矩阵以智能技术驱动的产业价值链重构为核心,着力培育学生掌握前沿技术解析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能力。


■就业情况
本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优质人才,无论是在升学方面还是就业方面都有亮眼表现。升学方面,本专业近五年考研升学率平均在20%以上,每年均有学生申请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伦敦大学、纽约大学等海内外名校。2024年本专业985、211高校和海外名校研究生录取率更是高达35%。就业方面,已经连续多年被评为校“本科就业优胜专业”,就业面向主要为互联网大厂、企事业宣传部门和社会新媒体公司、视听生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