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板块:项目介绍
(一)建设目标:
上海师范大学广播影视新传媒本科教育高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起广播影视新传媒人才高地,实现传统广播影视人才向新传媒背景下广播影视人才的转型,逐步健全、完善课程体系,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人才特色,培养能适应时代要求、社会需求、一人多能的复合型广播影视新传媒人才。
具体建设目标:
1. 面对新传媒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教学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在保持传统学科精髓的同时,注重培养具有营销素养、媒介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健全完善新传媒课程体系,探索、形成广播影视新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
2. 在工作坊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研究性、探索型教学,增强艺术类教师、学生的科研、学术能力。
3. 积极融合表演、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四个学科间的联合打造,打破学科分类,教师之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办学的理念。培养采、编、播一体化人才,实现真正的在专业上形成错位竞争,在同类型艺术院校中脱颖而出。
4. 建立广播影视教师教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5. 完成一批适应新传媒需求的新型专业教材。
6. 建立全媒体资源库,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作为主要载体,内容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作品、演出以及部分教学片断等。
7. 积极参与市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各类实践演出活动,包括导、编、播、演,增强专业实际运用能力。
8. 建立实习、实践校企合作模式,实现教学与业界的产学研联动。
9. 资助部分教师出国进修,逐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双语教学能力的中青年师资队伍。实现学生的国际交流。
(二)、进度安排
2009年度:
1. 广大教师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共同探索广播影视新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 广泛调研,讨论研究在新传媒条件下,需要补充开设的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启动教师专业培训;
3. 启动全媒体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广泛搜集资料;
4. 落实新教材的选题和主要撰写教师;
5. 推动专业教师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6. 推动各学科间的联合打造。
2010年度:
1. 试点广播影视新传媒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设新课程;
2. 继续推进广播影视教师教育培养方向的教学;
3. 进行素材分类,建立全媒体资源库;
4. 与相关企业进行深入接触,努力寻找校企合作的达成,力争送第一批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实训;
5. 新教材撰写中,专人负责督导;
6. 继续推进专业教师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学生出国学习寻找平台;
7. 继续推动各学科间的联合打造。
2011年度
1. 初步形成广播影视新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得到相关专家的认可;
2. 第一批广播影视教师教育培养方向的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3. 建立完成全媒体资源库,开始试运行;
4. 与3~4家企业签约,共同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入开展;
5. 新教材确定完稿;
6. 达成每年派出2~3名专业教师出国进修的目标,学生实现出国交流学习;
7. 寻访历届毕业生的工作单位,调研各学科间联合打造的实际效果。
第二板块:成员介绍
主要参与人员:
校外共建单位
第三板块:建设方案
广播影视新传媒本科教育高地的总体方案是:完成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传媒体化转型,形成完整的广播影视人才师资方向的培养体系,提升专业应用实践能力,建立起新传媒教学、实验、实践新载体,培养具有时代性的,培育适合时代需求、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和学生。
1. 突破传统理念,探索广播影视新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广播影视人才的培养侧重于舞台表演、影视剧表演、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主播编导等方面。当前,我国的传媒产业正处在一个重大的发展和变化的进程中,新传媒的时代已经到来。广播影视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面临转型,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促使广大教师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共同探索广播影视新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共有5000多家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达55万人,但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却不到1%,而作为领军人物的媒体管理精英更是少之又少。另外,新传媒时代,电影后开发、频道运营、市场推广、整合营销等具有市场前瞻性、跨行业、综合性的人才需求大大增强。
这也就是广播影视新传媒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加设媒体管理、市场营销等跨专业课程,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市场岗位相匹配。
同时,这也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行意识更新、知识更新,在教学上与新的专业要求相适应。为确保专业教师有能力开设新的课程,将为提供教师再进修的平台,扩展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
2. 形成学科合力,实现与同类艺术院校的错位竞争
新传媒的显著特征是融合性、开放性和多元性,广播影视人才的培养也应与之相适应。积极融合表演、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四个学科间的联合打造,打破学科分类,教师之间相互渗透,形成整体办学的理念。
积极开展联合打造,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博采众长,在“全”字上下功夫。表演的学生充分和主持的学生联合打造,表演、主持的学生再充分的和广编的学生打造,目的是使得拍摄的学生有对象感、使得表演的学生有镜头感、使主持的学生会表演、使表演的学生会主持。动画专业学生更是要与表演、主持、广编专业的学生进行全方位地共同打造,以适应前期策划、编导创作、动画角式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分镜头台本创作、动画设计绘制、动画后期制作、动画电影配音、录音合成等全流程式的动漫创作。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采、编、播”一体化,乃至于市场营销理念集于一身的优秀人才,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适应当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在实际工作中能独当一面,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工作实际的“无缝连接”,提高广播影视人才在新传媒时代的实际可运用性。
融合多学科专长,集中优势,形成专业“航母”,以握紧拳头之势,真正在专业上实现错位竞争,在同类型艺术院校中脱颖而出。
3. 顺应市场需求,开拓广播影视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向
广播影视教师教育是以往一直比较缺失的一个方面,而且在当前广播影视的专门化教师教育也是稀缺的,身处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上海师范大学,我们应该注重广播影视教师教育的开发,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广播影视师资力量。
规划将广播影视教师教育作为表演学科下属的一个培养方向来设置,学生再打一、大二接受表演的专业技能通识教育,到大二下学期,进行自主选择,单立广播影视教师教育方向。制定相关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兼顾教育学和广播影视专业的,特别加强提高文化修养和师德教育,根据个人特点选修艺术专业课程,形成自身的专业特长。
开设广播影视教师教育培养方向,一是,充分发掘学生们的不同特性,将个人专长发挥到最大;二是,极大拓宽了广播影视人才的就业渠道;三是,为市场提供有着系统师范教育背景的科班广播影视师资力量。
4. 推进教材建设,建立全媒体资源库
目前,学院的自编教材日趋成熟,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编写了《表演教材》(一、二、三)、《台词教材》(一、二、三、四)等教材,这些教材是表演老师们几十年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心血的结晶,并根据教学效果多次修订补充。值得高兴的是,2007年,由我院赵炳翔副教授、王平副教授和涂晓副教授联合编撰的《影视艺术新概论》一书已经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由形体教师王砾玉编撰的《形体基础训练》也正式出版。根据广播人才新传媒的专业建设要求,我们还将继续推进新教材的编写进程,以符合新传媒条件下新的课程设置的需求。
艺术类的专业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实践性较强,有些教学内容更倚仗于实践的操作和熟练。基于此,我们规划建立一个全媒体资源库,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作为主要载体,内容涵盖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摄影、摄像、动画作品、演出以及部分教学片断等,并提供各类音效、多媒体课件等,为学生提供一个第二课堂学习平台。
5. 启动校企联动,提升广播影视新传媒的应用实践能力
要培养出能够适合市场需求的优秀广播影视新传媒人才,除了依靠课堂教学,还必须依靠实践。在大量的实践中,能促进学生更好的体会、掌握教授的知识和技能。
在技术应用上,注重学生创作实践和创作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在现代数字影视领域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训练时十分重要的。我们规划与企业联手,建立校企联动模式,在2009年4月由我院主办的“2009动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讨会”上,已经就校企合作与有关单位进行了接洽。因为学校无法像企业一样,拥有最新的资讯和软硬件的投入,为了弥补教学上的滞后和脱节,让学生拥有基础技能的前提下,在企业中获得实战经验是最有效的培养模式。学生参加企业实训可以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直接进入项目制作实训,亲身经历作品制作过程;能针对每位同学的个人特长与特点,进行分析并作出指点,让不同的学生找到各自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着重点。因此,启动校企联动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是学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关键“练兵”机会。
在舞台实践上,实践有那么多的“量”将来就会在观众面前有多么的“亮”这是成正比的,将更加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实习环节,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好台、唱好戏。同时充分利用与文广集团及其下属单位、社会文艺团体等有利资源,拓展学生艺术实践渠道,积极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增加学生的实践实训机会。计划将我们的精品好戏,正式推向市场,做到“墙内开花,墙外更香”。积极参与市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的各类实践演出活动,锻炼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学院的社会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和专业辐射力。
在专业实践硬件支持上,配备的基本设施有专业功能教室9间、多功能厅1间、舞蹈房2间;非线编辑实验室1间、演播实验室2间、导播实验室2间、音频工作实验室2间。在教育高地建设期间,我们拟筹建可供教学、实践双重用途的广播影视实验室、动画实验室和录音棚,以便为学生在校的专业实践提供最佳的硬件保障。
6. 拓展学术视野,资助师生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学院主动出击,在国外众多高校中寻求适合的合作学院和合作项目,努力促成教师互访、学生互派的交流模式。同时加强与国内同类院系的交流,在交流中虚心取经。
在多次沟通交流后,2008年年底,谢晋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北岭分校双方就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初步达成了今后两校间互派交流学生、教师互访以及成立美国加州戏剧影视广播研究中心的长期合作意向。
项目建设期间,我院将轮流安排专业教师出国或到国内名校进修,开拓眼界,提升教学理念,跨国际的合作交流,让教师们学习到国外表演教学演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加以改进和推广,增强老师们的教学创新意识,避免成为“井底蛙”,拓宽专业教师的事业,增强教学创新意识。
第四板块:预期成果
1. 广大教师在思想上达成共识,通过课程补充,教师再培养,初步完成转型,形成能适应新传媒时代的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开展教学实践。
2. 2009年6月,第一批广播影视教师教育培养方向的学生通过自主选择产生,并开始按照相关课程大纲开始教学,2011年6月,第一批学生毕业。
3. 建立全媒体数据库,为学生第二课堂学习实践提供数字平台。
4. 与3~4家相关企业签约,共同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入开展,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5. 新传媒条件下适用的广播影视专业新教材完稿、出版。
6. 促成专业教师、学生定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学习,拓展专业事业,推动本专业可持续科学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