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部在徐汇校区文馨楼408会议室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电影知识体系研究”首席专家李道新,以“电影知识平台的数据生产力及其价值创造机制”为题,为师生带来一场兼具前瞻视野与实践关怀的精彩报告。讲座由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齐青教授主持,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艺术学部部长朱恒夫教授以及杨世真教授、张隽隽副研究员、陶赋雯副教授、何明敏副教授和50多位师生到场聆听。
李道新教授从自身长期耕耘中国电影史、电影批评史与电影文化史的研究经历谈起。他指出,在传统纸质写作之外,如何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探索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已经成为当代电影学研究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
在梳理学科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他提出:将电影史研究、知识体系构建与数字人文方法相结合,通过建设开放、系统的电影知识平台,把分散的文献、影像与档案资源整合起来,既是推动学科创新的内在需求,也是服务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围绕正在建设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hinese Cinema Knowledge System,简称CCKS),李道新教授从总体目标、平台结构与功能模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他强调,平台的核心宗旨,是在尊重电影史研究基本规范的前提下,面向新时代提出中国电影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在平台结构方面,他重点介绍了几个关键板块:
一是影人年谱与“年谱长编”。该板块以重要影人为中心,整合生平事迹、创作历程、访谈资料、图像档案等多元信息,力求在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深度与厚度的影人研究文本,为今后的传记研究与教学使用提供扎实的支撑。
二是电影计量与可视化分析。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影片的数量变化、创作主题、创作团队等信息进行系统梳理和量化统计,并结合可视化展示工具,为研究者和学生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撑,拓展电影史研究的观察维度。
三是影文索引与知识整合。平台将尝试与中国电影相关的论文、评论、资料性文献等进行系统索引,打通影像作品与文字研究之间的关联路径,方便研究者按照影片、人物、概念等进行多向检索和交叉比对。
四是数字人文与智能辅助功能。在基础数据较为充实的前提下,平台逐步引入语义关联、知识图谱等技术手段,探索面向教学、科研和公众服务的智能化应用场景,为未来“智能助力电影研究”提供实践基础。
在介绍国内工作进展状况时,李道新教授结合国际经验,梳理了国外部分电影数据库与知识平台的建设情况。他指出,从综合性的电影数据库,到各类专门的影像档案馆、资料馆,再到围绕特定导演、地区或类型建立的专题数据库,世界范围内的相关实践表明: 一方面,电影数据在“保存历史”“支持研究”“服务教学”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另一方面,系统、规范的数据平台建设也为文化产业、公共服务以及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支撑。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电影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献与影像资源。如何把这些资源在尊重史实、遵循规范的前提下进行系统整理和结构化表达,使之真正转化为具备高可用性与高可靠度的“数据资产”,是当前中国电影学界和相关机构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围绕“数据生产力及其价值创造机制”这一议题,李道新教授指出,数据已经成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也是未来人工智能全球竞争的关键要素,具有多模态、全感知与强交互特征的电影数据在其中具有独特重要性。因此,需要重视电影与文化艺术数据管理的顶层设计,建立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协调机制。具体而言,一方面要立足规范完备的元数据体系与计算工具,开展电影资产管理和电影文化分析;另一方面,要在“元界面”与“数字原生”的环境中,探索多维关联与自动生成的路径,把分散的电影知识资源进行系统重组与拓展。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我院师生就电影史研究方法、数字人文工具的使用等问题踊跃提问。
最后,李道新教授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鼓励同学们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与夯实史料功底的前提下,积极尝试跨学科合作,善用新工具,关注新问题,将数字人文方法转化为推动自身学术成长的有力助推器。他也期待未来与我院在相关领域加强交流,共同探索中国电影研究的新路径。
正如主持人齐青教授所说,整场讲座信息量丰富,逻辑清晰,深入浅出,使在场师生对中国电影知识平台建设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电影学科与数据技术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讲座既拓展了理论视野,又提供了具体可感的实践案例,对今后的学习与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撰稿:梁潇;摄影:赵何沐晨、向诗怡、汤蕊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