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学部活动

局限·缺位·转向:走向音乐文化诗学与音乐历史学的学科自觉 ——杰出音乐史家与音乐理论家洛秦教授应邀来上海师大演讲

时间:2025-11-19浏览:10设置


1118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新时代艺术大讲堂”第十七讲在音乐学院小音乐厅举行。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史学学会会长洛秦教授应邀莅临,以“局限·缺位·转向——走向音乐文化诗学与音乐历史学的学科自觉”为题,为80多位师生带来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的精彩演讲。

本次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艺术学部部长朱恒夫教授主持。讲座开始前洛秦教授将新作《历史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赠送给朱恒夫教授。

洛秦教授说:以“局限·缺位·转向”为题来讨论,旨在反思当下音乐研究的学科边界与方法论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音乐文化诗学”与“音乐历史学”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路径。他以如何认识历史与如何理解历史学为引言,将音乐历史作为一种“过去”的文本,从“被发现”“被书写”和“被阐释”三个层面对二者进行再认识。演讲中,洛秦教授结合其译著《历史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核心思想,梳理了音乐学学科的正式诞生到音乐学“转向”的发展脉络,审视“历史音乐学”与“音乐学”的既有范式,指出了前者的叙事局限与后者的历史缺位。

对于“音乐历史学”,洛秦教授提出了这样的框架设想:以音乐编年的时间结构为方法支点,以音乐文化诗学的人事—文化模式为理论支撑,从而实现对音乐现象的结构化理解与历史性阐释。“音乐历史学”这一概念并非学科的再命名,而是研究立场与方法的自觉转向——以历史意识校正观察,以结构书写呈现其复杂性,以人事—文化模式显示其意义,使音乐研究在严谨与开放之间获得新的思想维度与最大意义。

在请教环节,洛秦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包括音乐史学与音乐历史学的概念分界、音乐历史学讲述过去音乐“故事”以构建“非虚构”的历史事实、如何弥补音响资料缺失、如何把握材料整理与写作尺度等问题作了耐心而细致的解答。

最后,洛秦教授的弟子、我校艺术学博士生导师曾美月教授谈了自己的聆听收获。她说,洛秦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对音乐历史学的属性、范畴、方法和目的进行了具体阐释,对音乐文化诗学的人事—文化模式理论结构进行了清晰的、饶有趣味的解析。他的演讲能够帮助我们明确研究方向,扩展音乐历史学视野,以穷理求真的严谨态度实现学术研究质量的提升。(撰文 于佳伟 摄影 鲍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