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学部活动

传授合唱创作方法 共赏人声艺术魅力 ——著名作曲家张千一教授应邀主讲新时代艺术大讲堂第十六讲

时间:2025-11-19浏览:10设置


1117日上午,应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部邀请,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张千一教授莅临我校,以《合唱的魅力——谈我的合唱创作》为题,为百余名师生带来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温度的专业盛宴。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艺术学部部长朱恒夫教授,音乐学院的领导及相关专业的师生聆听了演讲,共同沉浸于合唱艺术的独特魅力之中。

在所有音乐表现形式里,人声是最直接触动心灵的载体,而合唱作为群体人声艺术,其感染力、号召力与表现力更为强大丰富。”讲座伊始,张千一教授开宗明义,精准点出合唱艺术的核心特质。他辩证地剖析道,合唱既是最易普及的艺术形式,也是最难抵达“高精尖”水准的表演艺术。谈及高水平合唱团的培育,他提出了“专业训练、名家指点、长期磨合”三大核心要素,尤其强调“长期磨合”对于提升团队艺术质感的关键作用,并引用著名指挥家杨鸿年教授“高而不挤,强而不炸,弱而不虚,低而不压”的十六字方针,为合唱演唱确立了清晰的专业评价标准。

在阐述合唱创作核心理念时,张千一教授说,优秀的合唱创作需秉持多元化追求,具体涵盖创作技巧、创作风格及创作样式三个维度。他结合自身丰富的创作实践,通过八首代表性作品,深入剖析无伴奏合唱、交响合唱、情景合唱、戏剧合唱四种类型的创作逻辑与艺术特色,以鲜活的案例阐释合唱的多元性和艺术性。

张千一教授认为,无伴奏合唱是“最难写也最难唱”的合唱形式,对和声设计、声部组织、音准控制与气息运用均有极高要求。他以三首唐诗的无伴奏合唱为例,与大家分享了如何用民族调式与二度音程营造缥缈意境,通过节奏动静对比与织体疏密变化,让《春晓》《相思》《静夜思》的古典意蕴在人声织体中层层铺展的经验。谈及无伴奏合唱《嫂子颂》时,他介绍了如何通过对“上行大二度”核心动机的多声部对位处理的方法,以赋予作品比独唱形式更为丰富的情感张力与艺术层次。

如何表现交响合唱的史诗性与戏剧性,张千一教授以自己创作的作品为例,介绍了这样的经验:扶贫题材作品《一个都不能少》借用陕北民歌《船夫调》元素,针对两段歌词相同旋律的设计,通过弱与强的力度变化及差异化配器,实现“温暖”与“坚定”的情感转换,让音乐精准服务于歌词内涵。《百年放歌》终曲《万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则将《义勇军进行曲》的节奏动机与《国际歌》的和声语汇融入创作,以齐唱、轮唱、调性转换等多种手法,赋予作品深厚的历史传承感与恢弘的气势。

情景合唱作为融合乐队、舞蹈、戏剧表演与舞美的综合艺术,其多样性在其创作的《列兵,你在想什么》与《列兵玉米提》中尤为突出。前者为22位演唱者创作,采用八人精简乐队编制与细致声部划分,尽显室内乐的浪漫抒情;后者以大编制合唱团搭配单管乐队,生动呈现热情奔放、载歌载舞的新疆地域风格,让师生直观地感受情景合唱的多元表达。

在戏剧合唱创作中,张千一教授始终将“戏剧性”置于首位,强调合唱对剧情推动、环境营造与群像刻画的关键作用。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兰花花》,合唱队化身“芸芸众生”,以议论、讽刺、同情等多元态度参与戏剧冲突。第一幕合唱《延安府临镇川谁不知道》通过复杂的对位手法,将村民群像刻画得惟妙惟肖;尾声合唱《兰花花》则对传统民歌进行“换音不换魂”的创新改造,完美地诠释了歌剧创作中戏剧性与音乐性平衡方法。

讲座尾声,张千一教授直指行业现状:当前中国合唱团体数量庞大,有十多万个,但高质量、高品位的原创作品相对稀缺。他殷切期望音乐同仁关注合唱艺术,积极投身创作,为中国合唱体裁注入更多兼具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的精品力作。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施忠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他在点评时说,张千一教授的讲座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意义,让在场师生深受启发、获益匪浅。其作品的民族化语言的创新表达、鲜明的时代印记、高超的艺术水准与独特的个人风格,为艺术创作树立了典范。这场精彩的讲座为初冬校园注入了炽热的艺术气氛,让师生们深度领略了合唱艺术的多元魅力与创作真谛。(撰文:许诺言/摄影 鲍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