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在座各位相差大概十岁,我走过的十年,或许会是你们未来的十年,希望我的故事能带给你们不一样的启发。”11月12日,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区政协委员宿铭珊在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举行讲座,以“一个媒体人的‘多重宇宙’”为题,与学子们分享了她从一线记者到政协委员的多元职业轨迹。她用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如何在多重身份的切换中,拓展自我边界并实现专业价值的融合。
“大家不妨看一下这两条视频,一起聊聊感受。”讲座现场,宿铭珊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她担任政务新媒体小编时的两个“高赞”视频:一条结合“泼水成冰”的热点实验,另一条则巧妙结合了热播剧《你是我的荣耀》中的闵行地标。她坦言,在大流量时代,掌握制造“爆款”视频的技巧其实并不难,“但官方媒体与普通营销号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是否追逐热点,而在于追逐什么样的热点,以及为何追逐、如何呈现,真正的传播力不该止于数据,而应传递温度与深度。” 她进一步阐释,作为官媒,需要建立更深层的价值判断——这不仅意味着要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用真实的故事打动人心;更意味着不应被流量裹挟,而要为流量树立价值的“航标”,让“正能量”引领“大流量”。一个有担当的媒体,应善于从信息的洪流中,筛选出那些真正反映时代脉搏、关乎公众利益、促进社会正向思考的节点,进行深度耕耘,从而将转瞬即逝的“热点”,转化为公共讨论的契机与社会共识凝聚的窗口。 随着分享的深入,宿铭珊从“小编”切换到“记者”身份。她以曾引发广泛关注的“帮帮团”“定制公交”报道为例,在大屏上将同一报道的文字版与视频版并置展示,引导同学们展开一场关于“媒介语言”的思辨。 “这篇文字稿逻辑严谨、信息凝练,清晰勾勒出事件的背景与脉络,为报道注入了更强的故事性与思想深度……而在另一选题中,视频的优势得以凸显——丰富的采访场景、富有张力的细节镜头,构建出文字难以复刻的临场体验与情感冲击。” 通过对比,她向同学们剖析了文字与视频在传播中的互补关系,通过聚焦上海新闻奖、上海市新闻媒体“走转改”优秀作品、年度践行“四力”新闻作品以及年度媒体融合创新优秀案例等鲜活案例,生动诠释了唯有扎根基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将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落到实处,并积极拥抱媒体融合,方能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有影响力的时代佳作。 “记者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在别人忽略的角落捕捉真实的故事。”她鼓励在场同学,“去现场!真正有生命力的内容,永远源于对现实的深入观察与真诚理解。无论媒介如何演变,扎实的采访、独到的发现和对事实的尊重始终是好新闻的根基。” 身份切换至闵行区政协委员,宿铭珊为同学们展开了她的“第三重宇宙”。她指出,政协委员与记者有着深刻的共通之处——都肩负着传递民声、回应社会关切的责任。在这一角色的实践中,她不仅用Vlog记录协商民主过程,更参与策划了上海首档政协与区媒联动栏目《委员说》,生动展现各界委员如何运用视频进行履职并深度参与社会治理。 “困难不可怕,关键在于保持建设性心态,在现实中推动改变。”她以缓解交通拥堵、推动解决停车位问题等经历为例,从发现问题、调研、提案到跟踪落实,通过新闻报道推动问题进入公共议程并最终解决,完整呈现了“建设性”与“行动力”的实践路径。她谈到,视频不仅是传播方式,更是连接社会的桥梁,让媒体人“抵达现场、感知人心”,也“传递信念、构建理解”。这种双向沟通,正是融媒时代公共对话的价值核心。 面对AI技术为新闻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宿铭珊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向同学们系统阐述了新闻人应如何与这一新工具共处。她将AI在新闻生产中的应用拆解为选题策划、撰写提纲、梳理采访与修改优化四个关键环节,强调其在提升效率、拓展思路方面的辅助价值。 “AI是工具,不是替代。”她启发道,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取代记者在现场的感知、判断与价值选择。AI虽能协助整理信息、生成初稿,却无法替代面对受访者时的共情,更无法独立完成对复杂现实的深度洞察,“新闻报道的灵魂,永远是人与人的真实连接。” 在AI参与内容生产的过程中,记者的主体性与专业性更需强化——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应是故事发现者、价值的守门人。唯有坚守这一专业根基,方能在技术浪潮中守住新闻的本真。学生踊跃提问及课程感受
在多重身份的穿行与切换中,宿铭珊阐释了媒体人“多重宇宙”的真谛:核心并非角色叠加,而在于始终保持对传播的敬畏、对真相的执着、对社会的关怀。讲座结尾,同学们围绕新闻专业性与职业选择踊跃提问,宿铭珊结合自身经历细致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整场讲座以轻松真挚的讲述、鲜活的案例与多维视角,为上师大影传学子勾勒出媒体人发展的广阔图景。正如她所言:“职业的路不止一条,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宇宙’中,都活出真实而有光的自己。”
最后,她祝愿所有同学都能找到能带来意义感和价值感的事业,并与大家相约“一起小跑进入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