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下午2:00,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十月“人生导师”沙龙活动在徐汇校区四教408室顺利举办。
本次活动特邀上海市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第八中学党总支书记穆晓炯老师作题为“‘三生有幸’遇见您——漫谈京剧艺人和剧目中的抗战元素”主题讲座,同学们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活动伊始,杨康贤书记为穆晓炯老师隆重颁发了《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行业导师》聘书。在之后的讲座中,穆老师围绕“京剧艺人爱国斗争精神”与“京剧剧目中的抗战题材作品”两条主线娓娓道来:首先,他以“梅兰芳蓄须明志”“程砚秋隐居务农”“周信芳投笔创作”等事例,生动地讲述了京剧艺人在民族危亡时期所展现的文化担当与精神力量;然后,他又结合京剧现代戏影片《平原作战》片段,既阐明了用京剧艺术表现抗战题材时,所采用的以局部斗争管中窥豹的创作手法,又展现了“四法”在情节推进中的巧妙运用。
在介绍完专题讲座的主要内容后,穆老师又系统梳理了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京剧艺术的表演特征,并进一步补充了京剧艺术“综合性”的艺术特点,即融“唱、念、做、打(舞)”于一体,文学性、音乐性与表演性完美结合。
讲座尾声,穆老师不仅带领同学们欣赏经典京剧剧目片段,更亲自表演了《四进士》主人公宋世杰的大段念白,令在座师生深切地享受到了麒派艺术特有的韵味与气势,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主题分享结束后,穆晓炯老师亲切地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耐心答疑解惑,鼓励同学们走进剧场,亲身体验国剧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
师说
在抗战年代,艺人以戏为戈,用唱腔传递不屈的信念。
希望年轻人不只做观众,更要做传统的‘续写者’——走进剧场,就是走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青年学生说
穆老师的讲座让我对京剧的认识更加深入。当老师讲到梅兰芳在抗战时期蓄须明志,周信芳编排抗战戏唤醒民众,作为戏剧教育的一名学生,让我深刻认识到,戏剧不仅是美育的载体,更是承载着社会责任与民族气节。
同时,穆老师对京剧“写意性”与“虚拟性”的剖析,让我联想到在我们排演剧目时,也可以借鉴这种“以虚代实”的智慧,用简单的道具和动作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次讲座让我坚定了将传统文化融入戏剧课堂的信念——我们不仅要传授表演技巧,更要传递背后的文化人格。
穆老师现场演唱的《四进士》片段,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以声传情、以形写意’的东方美学特质。我们这一代戏剧人,应当在学习西方戏剧体系的同时,扎根于本土艺术传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教育体系。
——25级戏剧影视教育研究生 蒋芷吟
摄影:李世龙
撰稿:蒋芷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