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10月1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表演(师范)专业联合上海市南洋中学,在龙美术馆(西岸馆)“革命的时代”展厅共同举办了一场红色主题的展馆戏剧与思政教育联动活动。
本次活动以沉浸式戏剧表演与美术展览相结合的创新形式,打破传统观展模式,实现了静态美术史叙事与动态舞台表演艺术的深度融合。在承载历史记忆的展厅空间中,演员们以真挚的情感与生动的表演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温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在艺术的感染中感悟历史的厚重与信仰的力量。
以戏叙史:让红色精神“活”起来
展演内容紧扣爱国主义主题,涵盖电影片段改编、诗朗诵和原创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由2023级表演(师范)专业学生改编演绎的《东京审判》《风声》片段,回溯了民族危亡时的峥嵘岁月,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敬意与当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坚定信念。朗诵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吹号者》以语言的力量激荡人心——或如黄河奔腾,磅礴壮阔;或似号角破晓,清越激昂——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生命力与精神力量。由师生共同创编的原创话剧《天安门前》,以孙慈溪的经典油画为灵感,将静态画面转化为动态叙事。来自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人们齐聚天安门前,共同见证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时刻。演员真挚的情感与展厅原作交相辉映,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令观众深受触动。
以艺育人:实现高校与中学的“戏剧思政”联动实践
在此次活动中,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表演(师范)专业副主任朱玲莹老师与南洋中学戏剧社、文博社指导教师楼佳如老师表示,“戏剧思政”已成为高校与中学协同育人的重要创新路径。自2023年双方共建教育实践基地以来,两校携手探索“戏剧+博物馆”“戏剧+展览馆”等联动教育模式,连续两年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沉浸式展演。通过艺术思政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将戏剧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这一模式突破了学科壁垒,使高校师范生在真实教育场景中锻炼教学能力、拓展艺术思维,同时引导中学生在戏剧表演中理解历史、感悟精神,让民族记忆与家国情怀在艺术实践中自然生长。双方师生的共同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学艺术教育形式,也为高校戏剧师范专业探索“以艺育人”的新路径提供了鲜活案例。
以戏铸魂:表演师范生专业技能与师德师风建设的育人探索
在本次展演中,表演(师范)专业学生以饱满的艺术表现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新时代师范生成长中的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他们在排演与创作中体悟“以戏传情、以艺育人”的教育理念,让艺术实践成为锤炼师德、涵养师心的重要课堂。
王琳涵(饰顾晓梦)表示:“顾晓梦以死传信仰的决绝震撼着我。作为表演师范生,我体会到角色不仅是演绎,更是精神的传递。”
孙雨泽(饰李宁玉)谈到:“排演《风声》让我理解到戏剧能让红色历史‘活’起来,不是复述,而是用角色温度打动人。”
盛帅(饰梅汝璈)说:“在《东京审判》中饰演法官,我希望观众能感受到正义的力量——正义从不缺席。”
韩兴博(朗诵者)认为:“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让我仿佛听见民族脊梁中永不熄灭的力量。”
黄煜斌(饰李墨林)表示:“能把中国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是我最自豪的时刻。戏剧让红色基因真正走进了观众心里。”
南洋中学高二学生王雯卿分享:“我们创作的《少数民族》一幕,从查资料到反复排练,是一次用青春触摸历史的经历。”
朗诵与导览者杨悦总结道:“戏剧让历史不再遥远,它藏在演员的一颦一笑中,也藏在我们共同的情感共鸣里。”
以美润心:观众共鸣与文化传递的美育实践新样态
现场观众反响热烈,不少教师与校友在观演后分享感受。南洋中学退休教师金卫和表示:“南洋学子演绎的《天安门前》让我看到民族复兴的希望,《风声》片段让我想起了革命先烈的英勇。”
上海师大影传学院校友韩依晨则评价:“这不是简单的‘指导与被指导’,而是真正的共创共演。上师大的专业沉淀与南洋中学的青春朝气交织,让整场演出兼具深度与温度。”
更令人欣喜的是,活动现场吸引了不少社会观众与国际友人参与。一位外国观众专程从公众号得知演出信息,提前半小时入场观赏,全程录音记录;还有韩国家庭携子观展观剧,共同感受中国青年以戏叙史的热情。这场文化交流,成为红色精神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此次红色主题的展览式戏剧教育活动,不仅是一场跨校合作的创新实践,更是一堂以艺术形式传承红色基因、深化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通过展馆戏剧,让艺术之美与思想之光相互辉映,为青年学生提供感悟信仰、涵养品格的独特路径。
未来,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将继续依托专业优势,探索艺术思政的多元模式,创新运用原创戏剧、戏剧微党课等形式,讲好红色故事,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实现戏剧艺术与思想教育同频共振,让艺术成为育人的力量,让戏剧成为照亮心灵的光。(撰稿;王琳涵、审稿:朱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