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公告栏

当前位置:首页  院内公告栏

2019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招生专业介绍

时间:2019-06-15浏览:9028设置


2019年,在上海师范大学新一轮学科布局中成立了影视传媒学院。影视传媒学院由原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与原人文与传播学院的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共同组建而成。

学院现有本科专业10个,分别是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广告学、摄影、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分别是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分别是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传播学、新闻学、艺术学理论。拥有专业硕士点3个:广播电视、戏剧、新闻与传播。

学院建有谢晋影视艺术研究中心、新广告研究中心、现代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世界电影研究中心等。建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顾绣)、上海大学生影视艺术实践基地,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上海师范大学纪录片创作基地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44人。现有本科学生1804名,研究生382名。近五年来,教师发表在CSSCI刊物上的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余项,出版科研著作89本,相关教材65本;指导学生在国际及国家级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奖200余项。

学院注重内涵建设,积极打造一流本科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于2016年、2017年先后入选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大型原创话剧《师说》入选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国际电影大师工作室”入选2018年度上海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项目,“水墨动画工艺”、“儿童多媒体音乐剧集体工作室”入选上海市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项目。

学院配备有专业功能教室、演播厅、演播实验室、黑匣子小剧场、渲染及非线编辑实验室、音频工作实验室、无纸动画实验室、原画实验室、影像室、摄影实验室、录音实验室、语音实验室、虚拟演播实验室、数字新闻出版实验室等。

学习优秀的学生在校期间将有机会出国进修学习,学院与美国东斯特堡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密苏里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纽约电影学院,英国约翰摩尔大学、龙比亚大学等多家高校建有各类交流合作项目。


附:专业详细介绍:

表演专业

表演专业20009月开始招收大专学历生,20029月起正式招收表演专业本科生。表演专业的创建缘起于中国第三代著名电影导演、国家一级导演谢晋院长培养优秀表演人才的办学初衷,由上海谢晋—恒通明星艺术学校转制而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办学实力稳步提升,是原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看家专业。

除了本科的专业教育之外,还拥有戏剧戏曲学硕士点中的表演研究方向,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MA)。同时拥有“戏剧”(MFA)中的戏剧影视表演方向。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厚基础、重文化、宽口径、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教育方向,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符合国际表演专业教学发展趋势的先进理念设计本专业培养模式及其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具有丰富文化艺术知识和道德修养的新时期话剧、影视表演人才;以“德艺双馨,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为培养目标。

 ■  师资力量

表演专业先后聘请上海戏剧学院陈明正教授、“梅花奖”得主康爱石教授担任专业主任,卢若萍、糜曾、魏淑贤、贾幻真、刘芷芬等一批上戏教授也曾长期任教。现聘请原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徐卫宏教授担纲表演专业教学总监。表演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1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他们分别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戏剧艺术学院等院校,具有海外学术背景的专职教师3名。此外还聘请来自国内外戏剧院校与专业团体的知名专家、艺术家作为教学力量的有益补充。

 ■  办学特色

本专业重视表演基础教学——注重元素训练、观察生活与性格塑造,以排演中外经典剧目作为主要教学实践手段。培养学生“会演人,演活人”,把塑造生动、鲜明的性格化人物作为演员能力的最高追求。原创话剧《师说》入选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该剧910日在霞棐剧院首演后,先后赴湖南师范大学、奉贤区及川沙教育系统等地开展巡演,上观新闻、光明网、文汇网、中青在线、新民晚报、中国新闻网、上海教育新闻网、劳动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同时,顺应社会市场需求,积极探索教学研究的新路,建立和推广各类教学研究工作坊。开展肢体剧戏剧实验教学,以肢体来表现、证实规定情境的存在,创新演员训练方法和理论。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竞赛和高层次交流演出,拓展专业视野,提供丰富的专业实践学习和创新的机会。肢体剧《花木兰》、话剧《永远的陶行知》、音乐话剧《唱出爱》分别入选2010年、2012年、2013年“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演出剧目。音乐话剧《唱出爱》、肢体剧《1971》分别在第四、五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展演活动中,荣获“优秀剧目”、“校园戏剧之星”等奖项。在历年的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中屡获大奖。

推动大中小美育联动。依托上海部分中小学的第二课堂,开设戏剧教育课程;承办上海市中小学戏剧(课本剧)邀请赛;承办上海市中小学美育骨干教师(戏剧)培训;承担“上海市大中小学美育课程教育教学协同模式研究”、“中小学影视美育课程设计与开发”等。

 ■  合作交流

20138月,肢体剧《阿Q正传》参演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20159月,师生共同参演原创话剧《阿拉是中国人》并公演。201510月,话剧《油漆未干》参加第五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展演。肢体剧《1971》,于20136月首次公演,并于同年参加了“剧海观潮”戏剧展演;20154月,受邀前往台湾文化大学、台湾戏曲学院、台湾中山大学进行交流演出;20169月,受韩国文化部国乐院邀请参演“BULBUL戏剧节”。201712月,肢体剧《阿Q》赴台湾艺术大学、台湾戏曲学院、台北教育大学三所高校进行交流演出。2018年,表演专业部分学生赴台湾艺术大学进行“戏剧教育”主题表演工作坊学习交流访问活动。

 ■  主要课程

表演、台词、形体、舞台技巧、嗓音训练、戏剧史、电影史、表导演理论、艺术概论、影视剧名著赏析、舞台美术、化妆以及实习大戏、毕业大戏、戏剧影视实习等。在校期间学院还重点组织和推荐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就业情况

毕业生在各类专业话剧院(团)、电视台、电台、专业院校、中小学等就业,近三年就业率都达到了100%

2019年,表演专业6位优秀校友、现任话剧艺术中心演员韩秀一(2003级表演)、刘鹏(2003级表演专升本)、刘炫锐(2007级表演)、付雅雯(2003级表演)、李黎(2004级表演)、庞盛之(2011级表演本科)获第二十二、二十三届佐临话剧艺术奖各奖项提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创办于2002年,从开办之时就聘请多名业界、学界专家担任教学顾问,吴洪林、贾幻真等专家在专业创办之初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专业学科实力明显增强,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在国内国际朗诵大赛及主持人大赛中屡获殊荣,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传媒人才以及艺术语言人才。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内外传媒发展需要,掌握中外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具备核心能力素养,德才兼备、声形俱佳的播音主持专门人才。突显语言功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能在广播、电视、新媒体行业及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传播及语言艺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  师资力量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配比合理。有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其中4位获得博士学位。教师毕业于国内名校,有媒体一线实践经历,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同时邀请学界业界名师名人作为客座教授,提升学生能力,拓宽专业视野。

 ■  办学特色

本专业依托师范类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这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的学习及综合素养的提升。本专业又身处于影视传媒学院,与表演、广播电视编导、动画等专业联合打造,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体系吸取了中国传媒大学和上海戏剧学院的优势课程,使学生播音主持语言功力及声台形表艺术能力协同进步、融合提升。

以赛促练,注重实践。在各类朗诵大赛和主持人大赛中一直活跃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身影,他们屡获奖项为学院赢得荣誉:在“齐越节”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中获二等奖、三等奖、京外组一等奖,获得“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上海赛区特别奖、金奖、银奖,连续两届在全球华语网络主播大赛全球总决赛上摘得桂冠,获未来金话筒大学生主持人大赛一等奖、二等奖,获上海大学生电视主持新人赛金奖、银奖、铜奖,获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大赛银奖,在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大学生主持人大赛、中国国际动漫声优大赛、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持人大赛、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主持人大赛、全国高校体育解说员主持人大赛等获得三等奖及优秀奖。

 ■  合作交流

本专业不断加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都有合作,为播音主持学子海外留学与深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来,不少毕业生出国深造。

 ■  主要课程

主持艺术概论、传播学概论、影视艺术概论、中外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中外戏剧影视经典作品赏析、艺术原理与艺术心理、新媒体与传播、语音与发声、语言表达、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训、口才言语组织、演播空间处理、电视节目比较评析、艺术语言表达与表现、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电视节目主持与创作、新闻采写、嗓音训练、表演、形体、化妆、通俗歌曲演唱、音效设计、艺术创意、广播电视经营与管理等。

 ■  就业情况

本专业就业率达100%,毕业生大多在中央及各省市电台、电视台、新媒体平台任主持人,或在各级各类学校任艺术教师,文化馆、纪念馆担任讲解员,或任职于企事业单位工会、宣传等部门。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1983年,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成立电影文学教研组,是全国首个在综合类大学开展的电影专业专门教研团队;1996年,上海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成立,是上海市乃至全国范围较早设立的同类专业,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2002年,上海师范大学获批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并于2012年成立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至今已涵盖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戏剧戏曲学三个学科培养方向。学科以培养能够回应国家与地方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需求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为目标,形成了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科研特色。

 ■  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据国家与地区影视教育改革发展状况与趋势,对接上海对高水平影视传媒、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重要需求,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能够参与着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召力、理论成果说服力、宣传舆论影响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建设发展需求,能在广播影视及其他文化、文艺、宣传部门从事策划、编导、文字编辑、影视节目制作、媒介经营管理与影视教育普及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影视艺术为主导,相关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支撑的知识体系,多方面接受系统的训练。同时,还要求学生深入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锤炼实践操作能力及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  师资力量

教研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0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3名;其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专职教师6名,具备海外学术背景的专职教师5名,2名教师曾获省部级人才称号。专业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还具有较强的创作能力,丰富的文艺创作、影视节目制作和新闻采编经验。创作成果曾获广电总局“飞天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金鹰奖”与“星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

教学、科研方面,专业团队曾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上海市艺术科学项目、上海市文教结合项目等多项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科学研究与人才规划项目。

 ■  专业特色

 ◎学科底蕴与课程体系建设

依托于上海师范大学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有比较深厚的人文学科底蕴。专业培养循序渐进,注重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建设起学生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素养,形成了以影视理论、影视写作和影视制作为核心的完整课程体系。

 ◎学术能力与个性培养方案

在延续专业传媒人才培养的思路基础之上,按照个性发展教育的思路,开设着重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专业系列选修课、读书会与个性化的项目制培养方案,如“媒介·社会读书会”“影视文化系列讲座”与“影视教育进中小学实训项目”等教研、实训品牌。在教学方法上,强化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术研究兴趣,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进一步进行学术探索,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与创意人才孵化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译制片厂、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电影集团东方电影频道、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等沪上主流影视传媒机构、单位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在为上海影视传媒事业输送人才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创作实践提供更大空间。

近年来,学科点在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层面推进教学改革,强调青年影视专业人才的孵化培养,学生创作实践获国内外百余项创作类奖,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艺术展、上海大学生影像大赛、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等重要赛事奖项。

 ■  主要课程

培养符合当下媒介环境的传媒人才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首要任务。专业培养循序渐进,注重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课程设计涵盖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素养,以模块化的教学分类体现课程体系间的关联性:

 ◎影视理论类课程

此类课程以学术知识型课程和研究探索型课程为主,从专业结构上偏重对电影理论、传播学理论和电影史的学习和探索,包括中国电影史、世界电影发展史、电影文化研究、电视艺术概论、影片分析、当代电影研究、电影理论与批评、传播学、新媒体研究等课程。

 ◎影视写作类课程

此类课程以专业技能型课程和实践体验型课程为主,从专业结构上偏重对文学写作能力、影视文学创作能力和影视与戏剧剧本创作能力的训练,包括文学写作、影视文学写作(上下)、影视编剧、戏剧概论和儿童影视概论等课程。

 ◎影视制作类课程

此类课程以专业技能型课程和实践体验型课程为主,从专业结构上偏重对电影、电视作品的导演、剪辑和录音等技能训练,包括电视制作(上下)、影视导演、影视摄像、纪录片创作与研究、影视声音制作、影视创作实践等课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成立于2003年,迄今拥有全国高校第一个由中视协批准的纪录片创作基地,同时是上海市唯一的大学生影视艺术实践基地。

 ■  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能适应当前及未来影视业需求的影视拍摄、影视编辑人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入选第三批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

 ■  师资力量

专业目前拥有专兼职教师二十多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十余位,分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和上海市科研项目,在CSSCISCI期刊发表众多学术成果。

 ■  办学特色

坚持“技术+艺术”的理念,专业着力培养具有扎实广播电视制作能力,具备较强理论素养和一定文化底蕴,能够胜任电影、电视、新媒体、广播等多个媒体平台,贯穿前期创意、中期拍摄、后期拍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全视频制作人才。

广编专业学生的作品多次在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广州国际电影节、以及全球阿波罗艺术节、戛纳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重要赛事中获得奖项。

 ■  合作交流

2016年,与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琼瑶文化基金合作,联合举办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魅力上海48小时光影之旅”,由海峡两岸高校学生分别组队,在48小时内创作微电影。

201712月,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组成“第十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两岸青年影视交流访问团”,前往辅仁大学、台湾大学、铭传大学交流访问,以“赛事为平台,作品评比为形式”推进两岸大学生优秀微电影作品交流,加强两岸的文化交流与传媒类专业相互促进提高。

2018年开始,每年与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开展中英国际微电影工作坊项目,工作坊全英文授课,两国学生合作在上海、利物浦两个城市开展72小时微电影创作。


 ■  主要课程

摄影图形创意、影视编辑艺术、影视导演基础、电视摄像基础、影视录音技术、影视镜头语言、电视摄像艺术、数字录音艺术、影视导演艺术、高清摄像艺术、微视频创作、数码视频合成艺术、现场导播、三维动画制作基础、影视作品创作沙龙、影视美术平面设计、平面动画设计与制作、影视编剧学。

 ■  就业情况

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就业情况良好。2018年被评为全校“就业工作本科优胜专业”。



 



动画专业

动画专业下设“影视动画”“游戏设计”两个培养方向。本专业积极响应上海市政府颁布的“文创五十条”中对于动漫、游戏的相关政策,与上海建立全球电竞之都和动漫原创中心的发展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培养高素质动漫、游戏制作的复合型人才。

 ■  培养目标

动画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动画、游戏原创和制作设计的高素质人才,并为计算机动画设计领域输送互动艺术、流媒体艺术复合型人才。

 ■  师资力量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在编与兼职教师中,教授1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既有在水墨动画领域深入研究的高端理论人才,也有来自美影厂、知名游戏企业的资深专家坐阵一线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自本专业开办以来的十年里,动画专业教师指导的作品在多个重大赛事中获得奖项:水墨动画短片《三岔口》获得第七届厦门国际动漫节“金海豚”最佳动画短片,水墨动画短片《鱲》获得第十一届厦门国际动漫节“金海豚”动画短片银奖;《高跷上的旅人》获得“新西部全国大学生影像节”动画片一等奖;《Super ma》《嗡》《百鸟朝凤》获得第三届“汇创青春”大学生创意作品大赛动画一等奖;功能性游戏《拾遗》获得第三届“汇创青春”大学生创意作品大赛多媒体互动一等奖等。

 ■  办学特色

本专业的办学特色有三:

 ◎聘请美影厂资深专家参与教学工作,让学生们及时了解动画业界的最新动态;影视动画方向下设的“水墨动画紧缺人才工作室”成果丰硕,受到市教委高度重视,2016-2018连续三年入选上海市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项目,学生们也在实践过程中领会到了水墨动画的迷人魅力。

 ◎动画专业下设的游戏设计方向,与相关企业合作,积极致力于功能性游戏的开发,不遗余力地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沪上开设动画专业的高校中当属首例,有着良好的社会效应与口碑。

 ◎与美影厂、腾讯、盛大、巨人等动漫游戏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产学业基地,为学子开辟了广阔的就业空间,解决了学子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路”。

 ■  合作交流

本专业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以及瑞典舍夫德大学等高校均有合作交流,为动画学子海外游学与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91月,动画专业学生还赴台湾艺术大学开展动画游戏工作坊学习交流。

 ■  主要课程

速写基础、构成基础、动画技法、动画分镜、中外动画游戏史、中外艺术史、动画编剧与剧本创作、动画造型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后期制作、动画配音、中外经典动画欣赏、动画音效、动画视听语言、三维建模基础、三维角色动画、三维特效、数字动画制作、无纸动画创作、游戏角色概念设计、游戏场景概念设计、游戏创作等。

 ■  就业情况

本专业就业情况良好,不少学生进入了知名动画公司与游戏企业,就业率在上海师大各专业中名列前茅。2017年被评为全校“就业工作本科优胜专业”。



 


版权所有©上海师范大学高招网

摄影专业

摄影专业始建于2005年,隶属广告学系,我校是目前上海拥有摄影专业的两所公办高等院校之一,设有摄影方向硕士点。本专业创办十余年以来,在教学和科研等各项综合指标上名列全国前茅。

 ■  培养目标

根据上海师范大学的办学宗旨,满足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的整体战略部署,具有国际化视野,体现上海师范大学教学培养的前瞻性、引领性和优势性。

主要体现在本专业的培养方向为摄影影像实践及创意、传播的专业人才。能够从事并胜任在党政机关、国企、文化广告公司、影视传媒公司、创意互联网等企业中担任专职摄影师、影像操作实践者、影像创意企划的专门、特长型工作者。具体为婚纱和人像影楼的专职摄影师、新闻报业的摄影记者、各类杂志的专职摄影师和摄影编辑、电视台的摄录像、编辑、数码冲印制作店的专职人才、博物馆和摄影画廊专职、个人摄影工作室摄影师,其他各种新型传播媒体,包括网络图片库、图片市场调研等视觉影像类人才等。

1.人才规格即体现在毕业要求上,主要有:具有较好的人文底蕴、学科钻研精神、摄影视觉类的职业素养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国家、上海及上海师范大学的具体情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本专业的毕业人才具有较好的摄影基础知识和视觉影像应用的综合能力,掌握灵活使用各类摄影类、影像类、视觉类知识的技能和思维方式,了解本专业在全社会发展中的趋势。

3.同时,本专业毕业人才具有影像创作的创新能力,能够通过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相关工作提出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见解。

4.具有解决一定复杂问题的能力,对本专业现在及未来面临的较为复杂的现实问题进行个人思考、独立判断、综合分析和实践操作,并提出一些开创性的解决途径。

5.此外,本专业毕业人才具有较好的电脑操作技能、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分析能力,可以较好地使用各类摄影器材、视频器材、视觉类软件及其他电子信息类工具。

6.能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良好流畅的中文表述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通过口头、书面的方式与同行、大众进行高效沟通。

7.通过在学校中的锻炼,培养很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优良的公民意识。

8.尤其是本专业毕业人才通过在校的学习,具有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了解国家、地区和本校的优势,理解和尊重各国不同文化之间的多样与差异。

9.本专业毕业人才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将本专业的学习融合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学习的态度和热情。通过在校获得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方法,不断学习发展,适合全社会及个人进步的需要。

 ■  师资力量

本专业资深学科带头人为林路教授和周明副教授,两位教授在国际及全国摄影界均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林路教授侧重摄影理论研究,周明副教授则侧重实践创作培养,他们为本专业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另外,由戴菲博士、朱杰博士领衔的年轻团队也逐渐崭露头角,分别在摄影史研究、艺术实践创作等方向上为全新的人才培养提供方向。

目前,摄影专业有专职教师8人(包括两名外聘教师),其中教授、副教授共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在校本科生120余名,研究生30余名,已培养和在培研究生近千名。拥有多个业内实习基地,包括索尼公司、富士公司、佳能公司、上海摄影家协会、澎湃、新民晚报等沪上一流的专业企业、协会与媒体。

 ■  办学特色

摄影专业充分依托广告学系的师资优势和技术资源,在传播领域尤其是创意策划、媒体营销、市场开拓等方面为摄影专业提供更为有利的专业拓展和就业机遇。

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实践活动、实习就业都围绕以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使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行知合一。简言之,本专业将会为学子提供:

激发影像艺术的创造潜力!

拓宽传播领域的就业空间!

 ■  就业情况

本专业毕业生可进入各种与视觉文化、影像传播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成为新闻传媒的摄影记者、各类杂志和出版单位的摄影师或图片编辑、广告公司和大型企业的专职摄影师、艺术博物馆(摄影画廊)或图片库的视觉从业人员等,也能在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体中找到自己的合适岗位。

经过多年专业培育,毕业生中已有众多校友进入中央电视台、澎湃新闻、新民晚报、腾讯公司、劳动报、青年报、艺术世界等各类国内一流媒体,有的成为其中优秀青年领军人才。学生在国内外的摄影展览、比赛中频频获奖,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为例,已经连续九年逾11人次获新锐摄影师大奖,成为国内摄影专业中的翘楚。



 



广告学专业(新闻传播学类)

广告学专业始建于1993年,目前发展为教育部特色专业,第一批、第三批上海市教育高地,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获得单位,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广告学概论》首席专家单位之一。拥有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应用型本科建设项目,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校本科生300余名,已培养和在培研究生140余名,行业实习基地53个,包括麦肯光明等国际性广告公司、腾讯等新媒体机构。

广告学专业在广告创意传播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其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外重大广告赛事中获奖频频。本专业是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上海赛区主办单位、戛纳创意节中国幼狮训练营承办单位、釜山广告节华釜奖承办单位等,学生连续四届在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奖总数名列第一,并获历届优秀组织奖,还获得中央电视台首届公益广告大赛两个高校提名奖、法国戛纳幼狮、美国oneshow金铅笔大中华赛区金、银奖等,釜山广告节华釜青年奖全场大奖、中国广告协会大学生广告学院奖全场大奖等,多项国内外专业赛事奖项。

 ■  培养目标

广告学专业以“创意”为特色,着重培养具有在国际市场打拼胆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人文素养、自主学习精神与职业操守,具备广告创意与媒介传播技能的广告运作与多媒体传播专业人才。

 ■  师资力量

本专业学科带头人金定海教授系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学科指导委员会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广告策略顾问、国内外多项广告赛事评审专家。目前,广告学专业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0人。

 ■  办学特色

广告学专业立足全球行业发展,以行业人才需求为教学实践起点,着力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

1.国际人文视野和中国文化精神

2.创意与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思维

3.职业精神与专业创新创作技能

广告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坚持十多年的《中国新广告》评选和《云广告》微博平台,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将知行合一,在与行业联动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  合作交流

近年来加快推进海外实习项目: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3+1+1”本硕连读项目、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硕士双学位项目。学生在读期间,可参加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中国年、美国Oneshow、法国戛纳国际创意节、釜山广告节等多项国际赛事游学实践,有机会接受国际广告专业领域一流创意人的指导。

 ■  主要课程

课程体系以“基础+专业+综合”为主,基础课程涵盖人文素养与学科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强调广告创意传播技能的发想与执行,综合性课程则由导师带教,训练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主要学习市场营销、消费者洞察、广告创意、平面网面广告设计、影视广告创作、新媒体运营等课程。

 ■  就业情况

目前,广告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分布于各大广告公司、新媒体公司、各大品牌公司等,近年来亦有许多毕业生出国深造。



 





广播电视学专业(新闻传播学类)

广播电视学专业成立于传统媒介向数字媒介过渡的2008年,先后成为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国网络媒体研究学会理事单位等,拥有新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适应时代所需,以“融合”为专业建设的鲜明特色,旨在培养适应传统广电媒体融合转型且拥有人文历史积淀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2016年成为第九届学校重点学科,建有一个校级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广播电视与融合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拥有先进的虚拟演播室与苹果机房,可供实践类课程以及学生课外实践之用。此外,本专业还建有“星空华文国际传媒集团”、“恒顿传媒”、《新民周刊》社、“阿里体育(上海)有限公司”、“梨视频”、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公安局徐汇分局、上海炫动传播有限公司等8个校外专业实习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业内大量稳定、顶尖的实习机会。同时,本专业也与校内新闻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学生能够在校报、校电视台、学校官方微信等全媒体平台上进行日常专业实践。在国际交流方面,本专业与英国龙比亚大学建立了3+1本科双学位项目以及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建立暑期游学交流项目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方便的海外学习机会。

 ■  办学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及海外交流实习项目

本专业已与英国龙比亚大学建立3+1双学位项目,为有志于出国读书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深造机会。此外,也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宾州印第安纳大学等学校建立了暑期交流项目。

 ◎学术、实践及校友返校三个系列讲座渐渐形成品牌

本专业一贯重视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每学期都坚持为学生举办各类讲座。目前已形成学术、实践及本专业优秀校友返校交流三个讲座系列,并成为代表专业实力及精神面貌的拳头产品。这三个系列的讲座不仅在专业内,而且在专业外甚至校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未来还将整合更多的专业资源走进上师大,走进广播电视学专业。

 ◎一批专业实验室及达闻工作室

已建设起较为完善的新闻传播与影视类实验室,可供专业教学及实践使用。如学院拥有非编机房、苹果机房、录音机房、网络机房和摄影机房,摄像与摄影设备齐全。在校内,实验资源各专业共用,学校也有演播室可供本专业使用。考虑到本专业主要在奉贤校区办学,因此目前学校在奉贤校区以本专业为主导,建起了一间110平方米的虚拟演播室附控制室,目前已投入使用;同时添置了一批小高清摄像机和数码照相机等。

依托这些专业实验室,本专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了达闻电视新闻工作室,并荣获2018-2019年度中国(上海)高校传媒联盟三星会员媒体。达闻电视新闻工作室由学生自发授课、观片、制作影片等,形成了届届相传的传统,也出品了一批获得各级奖项的学生作品,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

 ■  师资力量

 ◎高级职称占75%,海外背景占87.5%,学术成果丰硕,平均年龄不到40

本专业现任负责人石力月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博士毕业,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委员会理事,高校影视学会广播专业委员会理事。

广播电视学专业教师团队整体年富力强,在各自的方向领域均颇有建树。目前,本专业一共9位专任教师,8位博士,其中2位具有教授职称,4位具有副教授职称,3位具有海外名校学位。专任教师学术成果丰硕,承担从省部级到国家级各类科研项目,发表有中英文学术论文,参与各类国内国际顶尖学术会议,普遍拥有丰富的业内实践与从业经验。

 ◎学界、业界名师队伍指导

除了专业内部高水平师资以外,本专业还拥有学界及业界双重领域名师指导队伍。学界方面,本专业发起并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名校交流合作频繁,共享讲座及各类专业活动资源。复旦大学马凌教授、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暨南大学刘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吕新雨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邓惟佳教授等先后参与或于本校开办了专业讲座及其他学术活动,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广阔的专业视野。业界方面,本专业依托两个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时任星空华文传媒集团节目研发总监的徐帆博士为兼职教授以及邀请了恒顿传媒首席内容官王童女士为学生现场授课,此外聘请了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李振宇与专业老师共同授课,他们也为学生的校外实践实习提供了切实的指导。

 ■  主要课程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新闻学、传播学以及与广播电视相关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学生可以接受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评论、广播电视摄像、编辑制作、融合新闻报道、数字媒体与传播等方面系统良好且前沿的训练,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原理与相应技能;具有国际视野,英语交流表现突出。

 ■  就业情况

本专业每年都为社会输送大量优质人才,无论在出国深造、考研还是就业上都有亮眼表现。出国深造方面,每年都有学生申请到英美等国名校,诸如常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考研方面,每年也都有学生考取全国各地的985211工程大学,诸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就业方面,每年学生就业去向广泛,既有去往包括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青年报》等传统媒体,也有去往网络新媒体公司或是被本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直接留用的学生,也有考取公务员、各类事业单位以及广告公关公司就业的学生。总之,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毕业去向单位反馈良好。自2015年起连续三年被学校评为“本科就业优胜专业”。



 



编辑出版学专业(新闻传播学类)

编辑出版学专业始建于2002年,是上海市首家成立的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目前发展为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拥有新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入选上海市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本科内涵建设计划,以“行业介入型”为专业建设的鲜明特色,成为上海师大重点学科之一。数字新闻出版实验室、现代出版研究中心、上海编辑出版网、“槐市人”工作室、“话媒坊”专业微信公众号等教学研究机构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支持学生在国内重大专业赛事中参赛获奖。2015年以来,学生在“韬奋杯”全国大学生出版创意大赛、全国新媒体创意设计大赛等国家级赛事中摘获17个全国级奖项。本专业毕业生能够在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广播电视、新媒体、广告等领域,从事策划、创作、编辑、管理等工作。自创办以来保持100%的毕业率,97%的就业率,近三年连续被评为上海师范大学“本科就业优胜专业”,2018年的就业率为100%

 ■  培养目标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传播的世纪,媒体的世纪。编辑出版专业以“出版+传媒+国际化”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面向欣欣向荣的文化传媒产业,以扎实的编辑出版素养教育与技能体系为核心,着重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和创新理念,并掌握各类书、报、期刊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数字编辑、跨媒体项目策划、网站等新媒体出版的编辑、APP策划与设计、制作、营销、管理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专业化新闻出版传媒人才。

 ■  师资力量

 ◎拥有上海师范大学重点教学激励团队

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师团队入选上海师范大学重点教学激励计划团队。任课教师18人,激励计划专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2名,绝大部分教师拥有业界实践经验,队伍具有宽学缘、年轻化、重实践的教学特质。

2012-2019年,编辑出版学专任教师共发表论文56篇,其中28CSSCI16篇北大核心期刊,6篇研究报告论文集、3篇发表于A&HCI国际期刊。

现任专业负责人:陈雅赛,中国传媒大学硕士,早稻田大学新闻学博士;副教授,从事国际出版、新媒体传播、国家形象研究,有日本NHK电视台、朝日新闻国际部工作经历。曾为上海市委宣传部等政府部门撰写舆情决策咨询报告。

 ◎业界名师队伍指导

本专业在出版界人脉深广,拥有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了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先生、原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圣遂先生、原华东师大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社长朱杰人先生、原《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先生、原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李伟国先生、原上海书店总编辑金良年先生等一大批资深出版家,以及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张晓敏先生、李远涛先生、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长缪宏才先生、香港联合电子出版公司总经理陈鸣华先生等出版界领军人物为特聘教授,他们为学生开设海外交流项目、课程、讲座,提供业界的教学与就业指导。

 ■  办学特色

 ◎中外合作办学

与美国乔治亚大学开展“3+1+1”教育合作项目。美国乔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为全美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成立于1801年,被评为全美“最有价值公立大学”第7名。符合该项目要求的学生将在上海师范大学完成3年的课程学习,获得指定的学士学位,并在美国乔治亚大学学习两年,合格者获得乔治亚大学指定的硕士学位。

 ◎暑期海外交流实习项目

编辑出版学专业已与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英国龙比亚大学媒体与艺术学院建立了暑期海外实践的交流实习项目。2013—2015年本专业连续组织学生参加密苏里大学跨文化交际学习暑期班,两次与中国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共同组织编辑出版专业学生观摩研讨香港书展与香港书业的海外暑期实习项目。2016年起,再增加英国龙比亚大学暑期海外夏令营海外交流实习活动。

 ◎数字新闻出版重点实验室

数字新闻出版实验室搭建了模拟出版的仿真实验环境,包括内容数字化加工流程(OCR)、虚拟印刷仿真系统、协同编辑加工及动态发布系统等,可以完成图书、报纸、杂志、网站以及IPAD等移动出版数字化流程仿真教学。实验室为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提供了良好的设备条件。近三年,本专业学生在“韬奋杯”全国大学生出版创意大赛、全国多媒体设计大赛中摘获数十个全国级奖项。

 ◎国内外顶尖的实习与海外交流基地群

本专业现有签约实习基地31家和新媒体实习合作单位(阅文集团、梨视频等)多家,包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含50家以上出版社、杂志社、报社与印刷单位)、新华传媒上海书城、北大方正集团电子有限公司、商务印书馆上海分公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华人新闻社华侨传媒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故事会》传播有限公司、上海文艺出版集团《金色年华》“九九关爱网”网站、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万里出版机构,江苏凤凰教育出版有限公司等。与香港地区的出版界以及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亦有紧密合作关系,可选派学生赴上述国家及地区参加海外实习和培训。

 ■  主要课程

媒介伦理、媒介融合基础、中西文化史、图书编辑理论与实务、报纸编辑实务、杂志设计与制作、编辑审校业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出版市场营销与管理、广告学原理、电脑版面设计、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数据新闻理论与实务、新媒体技术及应用、中西文化史等。

 ■  就业情况

本专业成立15余年来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就业单位包括世纪出版集团(含文艺出版集团)、SMG文广新闻集团、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华东师大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财大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东方早报、上海日报、新闻晨报、上海侨报、外滩画报、故事会、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外省市各大出版社报社在沪分社等沪上知名传统媒体;还包括澎湃网、东方网、少儿网、盛大网络出版公司、阅文集团、腾讯大申网、爱奇艺、梨视频。赫斯特广告等各类新媒体传媒公司。毕业生质量获得业界高度认可,2002年以来,平均毕业率97%,在传播领域就业与出国深造、国内考研总比例达到74.07%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于2008年创办,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文科专业。由于文化产业不仅是支撑和引领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且也在十三五规划中被视作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因此该专业的目标就是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经营管理型人才。

本专业结合国家政策、上海地区文化优势特色,以及上师大学科优质资源,搭建了由五大主题组成的专业方向矩阵:演出市场管理、文化艺术机构管理、社区文化服务与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以及女性文化创业。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建设实践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聚焦、更具选择性的专业发展路径。

■  培养目标

以培养行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市场经济类、文化艺术类、文化管理类三大版块课程的设置,着重培养学生三大核心能力:

一、人文精神与艺术审美素养

二、职业精神与经营管理能力

三、创新意识与营销创作技能

■  师资力量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专业强调理论知识教授基础上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7名专职教师中有4人具有行业相关经验。自2016年起,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  办学特色

实践拓展与小班化教学

本专业重视学生实践机会的拓展。每年举办东方女儿节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大型活动组织能力,更将其建设成为了上海的文化名片。本专业还依托上海国际艺术中心、上海博物馆、朵云轩集团、上海群众艺术馆等实习平台,为学生搭建了围绕演出市场管理、文化艺术机构管理、社区文化服务与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及女性文化创业这五大主题的实践基地。

本专业实行小班化教学,目前共有在校本科生120余人,已培养毕业生100余人。

就业与创业指导

本专业重视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性教学上将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职业人生规划与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在日本成就公司的支持下,本专业开设创新与创业等特色课程,部分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并设立河合奖学金,专门奖励学生的创业能力,每届均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获得该项奖励。

为女性量身打造的系列特色课程

针对学生性别构成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开设女性学系列课程、生活科学与美学系列课程。女性学系列课程不仅讲授相关女性学理论,而且引入双语教学、社会调查、实践课题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性社会性别、社会角色,并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生活科学与美学系列课程设有形体训练、舞蹈、音乐欣赏、时尚杂志制作等实践课,培养学生的生活情操及审美情趣。

■  合作交流

本专业自创办起就积极开拓海外实习项目,多名学生参与了美国迪士尼游学实习项目。学校、学院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等国家、地区的部分知名高校建立了双学位、暑期见习、语言文化、社会调研等不同类型的交流合作项目,本专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均可申请。

■  就业情况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100%。除出国深造,或去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所对口专业升学就读硕士研究生外,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任职于文化艺术机构、电视台、新媒体公司、外资文化传播公司等文化产业相关单位。2013年之后,在河合奖学金资助下,本专业有数位本科生毕业后自主创业。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