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33届田汉戏剧奖评奖活动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经评委会评审,由全国近二十家戏剧专业期刊推荐的22个剧本、47篇评论理论文章、3个剧目,分获各等奖项。我校教授朱恒夫先生的《对戏曲规范的尊重与超越——论魏明伦的戏曲创作》(《编辑学刊》2018)荣获理论评论奖一等奖第一名。朱恒夫教授尽管在戏曲史、傩戏领域用力甚勤,但也高度关注当代戏曲的发展,在业界有着广泛影响的学术著作《城市化进程中戏曲传承与发展研究》就是这方面的成果之一。
“田汉戏剧奖”是1987年由华东六省一市的戏剧文学期刊联盟联合发起创办的。由于其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已发展成由18个省市参加的国家级奖项。
该奖声誉日隆,影响渐远。很多戏剧作品和理论文章,通过各戏剧期刊和“田汉戏剧奖”得以传播,走向全国;进而促进了戏剧创作的繁荣和戏剧评论的活跃。
评奖以每年一次、各期刊轮流承办的形式,对发表于各戏剧艺术期刊的剧本和论文进行评选,旨在推动戏剧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提高艺术期刊的办刊水平。评奖以作品的专业水准作为唯一标准,过程认真严谨,在戏剧艺术界具有极高的专业权威性和影响力。
(通讯员:王晶晶)
一等奖
期刊 | 获奖作品 | 作者 |
《剧作家》 | 贵胄学堂(话剧) | 黄维若 |
《当代戏剧》 | 司马迁(新编秦腔历史剧) | 张泓 |
《福建艺术》 | 蔡襄(新编历史剧) | 姚晓群 |
《大舞台》 | 叫魂儿(戏曲 ) | 曹涌波 |
《戏剧文学》 | 大雪 | 孙浩 |
《东方艺术》 | 信仰 | 王明山 |
《上海戏剧》 | 《枫梓乡》(话剧) | 何雨婷 |
二等奖
期刊 | 获奖作品 | 作者 |
《新戏剧》 | 梅花魂(大型戏曲) | 黄廷洪 |
《戏文》 | 通达天下 | 陈伟龙 |
《剧影月报》 | 伊犁记忆 | 夏海滨 |
《影剧新作》 | 汤显祖平昌梦(新编昆剧) | 刘志宏 |
三等奖
期刊 | 获奖作品 | 作者 |
《剧影月报》 | 赵代春秋 | 向阳 |
《福建艺术》 | 辨官记(新编古装戏) | 黄秀宝 |
《影剧新作》 | 虾戏稻香(荆州花鼓戏) | 殷婷 镇艳蓉 |
《人文天下》 | 报喜鸟(周姑戏小戏) | 王文章 |
《剧作家》 | 百米河边(龙江剧) | 许丹 |
《戏剧文学》 | 国破 | 杨晓文 |
《当代戏剧》 | 喜迁莺(新编现代戏) | 陈道久 |
《东方艺术》 | 戍途 | 林广 |
《大舞台》 | 燕赵风骨杨继盛(河北梆子) | 王景恒 |
《广东艺术》 | 慈母泪 | 孔文峣 |
《广东艺术》 | 手心手背 | 王甦 |
一等奖
期刊 | 获奖作品 | 作者 |
《编剧学刊》 | 《对戏曲规范的尊重与超越——论魏明伦的戏曲创作》 | 朱恒夫 |
《上海艺术评论》 | 时代肖像背后的人文情怀 | 徐健 |
《戏曲研究》 | 戏曲新政下的建设三题 | 汪人元 |
《广东艺术》 | 戏剧评论应回归常识 | 穆海亮 |
《戏剧艺术》 | “傀儡”再认识——“泛傀儡化”现象引发的思考 | 殷无为 |
《福建艺术》 | 梨园戏《陈仲子》:走在幽径之上 | 孟飞舟 |
《戏剧文学》 | 20世纪中国戏曲命运的守望者——傅谨戏曲生态美学观刍议 | 吴民 |
二等奖
期刊 | 获奖作品 | 作者 |
《剧作家》 | 东北地方戏“类型化”人物审美局限研究 | 刘红 |
《剧影月报》 | 原创京剧剧本的审美与技法——以《四郎·叹》为例 | 戴谨忆 |
《东方艺术》 | 立场·精神·手法——新时期以来戏剧现代戏创作特点论 | 廖夏璇 |
《戏文》 | 观演互动视角下的新昌调腔古戏复排——从“梨园戏现象”说起 | 蒋羽乾 |
《福建艺术》 | 现实主义与民族形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剧观念之内在冲突与妥协 | 黄健 |
《戏曲研究》 | 国家力量与民间活力:1949年以来福建城乡戏曲市场变迁 | 白勇华 |
《当代戏剧》 | 导演创作中的戏剧行动 | 仝斌 |
《编剧学刊》 | 荒诞剧的社会意义——漫说徐渭与他的剧本《歌代啸》 | 赵蔚华 |
《新戏剧》 | 《一个都不能少》:扶贫戏的“现代”书写 | 彭佳 |
《影剧新作》 | 批评的本质与立场的选择——对当代艺术评论的再思考 | 孙红侠 |
《戏剧文学》 | 论徐棻戏曲的结构探索 | 袁联波 |
《编剧学刊》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话剧戏曲创作轨迹及观念嬗变 | 张洪霞 |
《人文天下》 | 一定规则范围内的自由翱翔——何塞·路易斯导演的“叙事之轴“ | 徐伟 |
《大舞台》 | 以现代审美理念激活传统戏曲人物 | 齐丽梅 |
《四川戏剧》 | 探索一种新型的泛表演美学 | 濮波 |
《戏曲研究》 | 梅兰芳对戏曲人物画的搜集、保存及其意义 | 张静 |
《戏剧艺术》 | 家庭表演与职场表演之间——以《玩偶之家》为例 | 俞建村 |
《上海戏剧》 | 全凭着情真意坚,早晚月儿圆——由北昆马少波版《西厢记》谈名剧改编 | 刘轩 |
《新戏剧》 | 传统的魅力与创新的掣肘——从黄梅戏《天仙配》谈起 | 沈梅 |
《四川戏剧》 | 四川戏场的分类定位与运用分析 | 郭勇 |
《上海戏剧》 | 菲利普·让缇如梦如幻的舞台世界 | 王婧 |
《戏剧艺术》 | 政治的喧哗与学理的偏离:抗战时期中国戏剧批评话语特征论析 | 沈后庆 |
《上海艺术评论》 | 今天,我们如何向曹禺先生致敬——评赖声川新话剧《北京人》 | 陈小玉 |
三等奖
期刊 | 获奖作品 | 作者 |
《剧影月报》 | 娱乐化表象下的民生痛点和价值错位——从“开心麻花”系列电影谈起 | 陈伟龄 鲁从阳 |
《戏文》 | 周正平话剧舞台写意灯光浅谈——以话剧《哭之笑之——八大山人传奇》为例 | 迟令刚 |
《新戏剧》 | 从南陵目连戏《描容》看“他者”笔下的审美解读 | 何亦邨 |
《影剧新作》 | 哭笑由人论,粉墨且扮之——观话剧《哭之笑之》杂感 | 卢川 |
《人文天下》 | 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研培计划在传统表演艺术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 周爱华 |
《人文天下》 | 论布莱希特的戏剧导表演理论——以中国戏曲“程式化”表演对比为中心 | 杨昊冉 |
《剧作家》 | 春天清晨 那抹暖阳——谈话剧《窝头会馆》的创作留白 | 曲士飞 |
《当代戏剧》 | 秦腔历史剧《司马迁》刍议 | 李有军 |
《东方艺术》 | 以婚恋切口透视女性悲剧——徐棻婚恋题材剧作简论 | 陈皆伶 |
《大舞台》 | 李渔的戏曲导演理论阐析 | 孙良 |
《广东艺术》 | 细赏罗衫解深情——三看新版昆剧《白罗衫》 | 林洁 |
《上海艺术评论》 | 女人的僵局在于成为“女人”——评图米纳斯导演的契诃夫《三姐妹》 | 王音洁 |
《上海戏剧》 | “大年”里的冷思考——盘点2017年,音乐剧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 轩然 |
《四川戏剧》 | 隆学义剧作研究 | 罗敏 陈朝正 |
《四川戏剧》 | 一曲饱含爱国情怀的南海长歌——新编历史川剧《南海李准》 | 周娟 |
《戏曲研究》 | 清代中后期戏曲表演理论的演进 | 吴新苗 |
期刊 | 获奖作品 | |
《戏剧艺术》 | 生命行歌 | |
《影剧新作》 | 袁雪芬(越剧现代戏) | |
《新戏剧》 | 一个都不能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