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研究生培养  教育动态

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广播影视新传媒项目小品工作坊结项报告

时间:2012-01-13浏览:1060设置

“小品工作坊”的主旨就是要让演员在舞台上能够自由地生活,不能有虚假的表演状态,让演员真正的天性在人物形象中活起来。
    这次做“小品方法工作坊”的起因是,2011年5月我参加了,由上海戏剧学院主办的“国际导演大师班——俄罗斯”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这一个月进行的就是表导演方面各种方法的工作坊。其中一个阶段就是“小品方法工作坊”。作为一名表演教师,这次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总想着,回到学校之后,一定想办法继续这个工作坊,因为这个方法,在进行剧目创作时,又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刚好我又在带毕业班,准备排演毕业大戏,得知学院让我们申报这次的项目,正好符合我们这个教学阶段的需求,“小品方法工作坊”只有和教学与创作相结合,才能够继续深入地实践和研究。
    一、关于“小品方法”的起源
    “小品方法”这个术语其实并不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但是“小品”是他的词,他的术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1888年就开始使用这个词了。他在不同的涵义下使用这个词,有时甚至把相距悬殊的东西都称之为小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写关于自己的工作“方式”的秘密,就是:“维护演员创作自由的方式,什么样的途径能够把创作天性带到工作中去呢?只有赋予创作天性和创作下意识完全的行动自由”。而小品方法就是赋予演员自由的,从事先的,即便是精彩的分析中,从合理性中,从已规定的一切中解放演员。但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直崇拜演员的创作天性,把创作的下意识放在一切之上。对于这一点,很多俄罗斯戏剧专家持不同的意见他们说:“的确存在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样的定义,通过意识达到下意识。当然这是早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而小品方法是让演员所有的机体自动打开,去工作,这其中就包括下意识,意识只适用于基础的行动。出色的、完全合乎要求的小品是通往下意识,通往自由天性的绿色通道”。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通过思索,通过自己最后的教学创作,已经开始了反思,他开始尝试直接用小品方法开始工作。“小品分析方法”是斯坦尼最后向往的,但是却没有真正得到实现。而是他的学生他的追随者,尼古拉依·瓦西里耶维奇·杰米多夫实现了这一梦想,并发表了《在舞台上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不是在舞台上表演,而是在舞台上生活。而这次学习班的其中一位老师就是杰米多夫的学生娜丽莎,她不仅是著名的表演老师,而且她有大量的实践理论研究。对于“小品方法”在演员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了更系统的研究。所以我想通过这次毕业剧目的排练进行小品方法的实践,能够更为系统地掌握用小品方法来创作人物形象,让演员按着人物的规定情景自由地生活在舞台上。
    二、“小品工作坊”教学阶段安排
    我们工作坊是每周一的晚上,我们工作的剧本就是我们的毕业大戏《家》。在这期间我做了三个阶段的分配;
    1,先分析剧本,对作者、对剧本的时代背景等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研究和分析,以及今天我们排这个戏的现实意义,我们都进行了探讨。(进行了三周)
   2,熟透剧本,先进行一次初排之后,才进行小品方法的工作。这次的方法与以往不同,以前都是先做人物小品练习,做完之后再进行剧本排练,排练中发现问题再进行小品工作,而这一次是先经过一次初排,演员在剧本熟透的基础上,再进行这个小品方法的训练。(进行初排两周)
    3,进行小品工作方法的训练(从第五周一直到演出结束)。小品方法对导演的要求非常严格,所有的小品都是导演给的即兴练习,这就要求导演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学生一听说又要做小品,他们就开始紧张了:“完了,要想作业了”。当我说完进行小品工作方法的意义,以及所有的练习全是即兴的,他们都很开心。而且,这个方法我一直贯穿到演出结束,每天的演出我都做了记录,第二天与演员继续讨论,并在演出中进行调整,直到最后一场演出。
     三,“小品工作坊”实践中的收获和不足
   收获;首先,“小品方法工作坊”可以帮助演员找到自己和人物天性的通道。这些小品是即兴的,就是要让学生放下姿态,在小品里再次解放他们本来有的天性。由于小品内容都是灵活即兴的,又是既定的剧情里进行,他们只知道剧情,但不知道此时此地的规定情景会发生什么变化,所以,他们必须在真实的思考与判断中寻找答案。演员只有在真实思考、判断与行动中,才能逐渐自由地感受到人物的精神世界。学生做完以后说,觉得很过瘾,他们感觉很舒服,是自己不是别人,但是,又是实实在在的人物创造。这就建立起了演员自己和人物天性之间的桥梁。
    其次,小品方法帮助演员找到创造人物形象的内心依据以及准确的潜台词。我们的演员一旦进入剧本有一个可怕的毛病,嘴里的台词非常空洞,只是为了说台词而说台词,并没有内心视像和潜台词。而这些小品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演员很轻松就能做到。毫无疑问,小品方法,是演员基础的、真正的工具,演员通过小品方法进行创作,才能深入到自己的生活和角色的生活中去。有些时候在做这些小品的练习时,我并没刻意强调最高任务,心里贯穿动作,因为人在生活中,不是时时刻刻都要达到一定的目地,如果演员在舞台上一开始就想要达到他动作目地,那就是过火表演了。这个方法让演员找到了心理充实的素材,内心永远都不会枯竭,也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形象。所以,当演员真正进入剧本的排练时候,才不会出现空白,说出一些很苍白无力的台词,并且,这些小品会让每一句台词的中间产生丰富的想象。更不会去“演”一个人,而是活生生的舞台生活。
    第三、小品方法对规定情景的深入挖掘,能够从内容上丰富人物形象的创作,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我们在进行剧中人物“鸣凤”的小品工作时,做了关于鸣凤不愿离开高家到冯家做小老婆的练习,这个小品不仅让鸣凤真实地感受到了跳湖的理由,而且这个方法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了,演员更自由了,因为演员心里有了事出的依据,也就很自然地活在了这个人物的形象中了。同时,我们也创作了一段很感人的戏。于是,我们把这段“鸣凤跪求留在高家的戏”根据小说进行了重新整理放在原剧里,起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跪求”在艺术上的直接表现,让观众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对鸣凤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不足;演员想要按照角色的生活逻辑自由地生活在舞台上,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一个剧目的排练过程中,小品方法要求做大量的小品,俄罗斯的艺术家在一部戏的工作中可以做一千多个小品,数量很惊人,并且这些小品可以成为独立的一场演出,内容非常丰富。而我们这次工作坊由于受演出时间的具体限制,没办法进行很长时间的训练,也就没办法实现“小品工作坊”的专场演出,只能通过毕业大戏来展示这个成果。另外,这次工作坊也只是一次艺术创作方法探寻的开始,有很多的感触,也有很多需要继续研究和探寻的地方,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和创作中将要继续努力的。
    总之,对小品方法的继续研究,我想一定是很有意义的。希望通过这个方法的训练,使演员们在未来的舞台上不是扮演者,而是创造者、即兴者,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是真正创造的戏剧,让演员在舞台上呈现出一种灵动的生命之美。(赵乙嫱   2012年1月13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