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新闻

云月同舟•书影共渡—《云在江口》创作分享会圆满举办

时间:2025-04-17浏览:11设置

           

  4月16日晚,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硕士行业导师、“山峰的书房”发起人、作家、导演山峰应邀来到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以“云月同舟•书影共渡”为题,围绕其编导作品《云在江口》,与电影主创团队一同进行创作分享。本次活动由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主办,学院副院长齐青教授主持并参与谈话。

  山峰,原名石伦,14岁起公开发表文学作品,被誉为“慢文化”作家,其小说文风细腻敏锐,构建朴素的生命哲学与精神取向,形成独特的“山峰秘境”文化美学。其长篇处女作《黔上听香》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21年跨界拍摄根据其小说《云在江口》改编的同名电影,该片于2024年11月斩获第20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奖”。此外,他曾应邀赴海外开展文化采风与创作交流,2022年发起“山峰的书房”文旅融合公益项目,倡导阅读文化赋能发展。

  活动开始前,在座师生一同观赏了《云在江口》原片。观赏结束后,《云在江口》的导演兼编剧山峰、监制杨玉冰、制片人米子、主演谭谦俊来到现场,齐青教授对四位主创人员进行逐一介绍。

  对谈伊始,导演山峰结合自己的童年说到,作者的作品与童年经历有关,而创作是与当下快节奏生活的对抗,是对逝去生活状态的回望。“观察”是对抗焦虑最好的方式,“山峰的书房”这一项目发起的初衷也是为了帮助人们回归原真。导演坦言从创作小说转到撰写剧本及可视化的影像是一件艰难的事,文学创作是一个人的工作,而电影是一群人的共同努力。同时,导演坦诚地表示,这部电影并未达到自己的预期。

  接着,监制杨玉冰谈及自己与《云在江口》的结缘得益于导演山峰与制片米子,他谈到用笔著书与用摄影机拍电影的区别,肯定了导演山峰对电影行业的敬畏以及进行跨行业挑战的决心,鼓励导演继续创作,让拍片与著书相辅相成。接着,杨玉冰提到AI等新兴科技和短剧盛行对电影产业的影响,迫使电影行业从业者、导演学生、电影市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他鼓励电影人积极面对挑战,投身创作。

  主演谭谦俊的上海成长背景、国外进修学习的经历,一开始与片中角色并不契合,首次亮相大银幕对他来说也是一次挑战,通过自身努力与和导演的沟通合作,在为期一个半月的拍摄周期中获得成长。他也根据亲身经历,提到国内和国外表演教学体系的区别。

  监制米子与上海师范大学结缘已久,她提及创作中对细节把控的重要性。认为,在当下,观众需要静下心来观看《云在江口》这类慢节奏的电影。拍电影的核心是由选题到剧本化,再到视听化,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确定因素都是挑战,创作团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最终呈现出一派“不为人知的山山水水”的风景意象。同时提到“技术是对创作的支持,而非创作的全部”,创作者需要敞开胸怀接受科技变革,但只要内心最扎实的部分还在,就能应对各种变革挑战。

  随后的交流讨论环节,主创团队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题材市场反响不好的前提下,坚持拍摄地域电影的意义”“在创作中选择回忆消失的童年物象还是直面城市发展”等问题,主创团队从“坚守记忆中回不去的故乡,引发特定观众群体的情感共鸣”“做尊重内心视角的艺术”等角度进行了细致回应。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主创团队鼓励大家多读书,多感受,多思考。

  最后,《云在江口》主创团队与在场师生合影留念,讲座在轻松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王思雨 摄影:李世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