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动态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学术论坛与讲座(2017年3月17日—3月23日)

时间:2017-03-17浏览:37设置

                                        赖贤宗:海德格与禅美学的对话      
主讲人:赖贤宗(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
开始时间:2017-03-17 09:00:00
讲座地址: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中文系4330三楼特藏室
主讲人简介:
  从事中国哲学的当代诠释以及东西哲学之对话,如《体用与心性: 当代新儒家哲学新论》、《海德格与禅宗道家的交涉》等二十余本专书所显示者。尤其,关于佛教诠释学、道家诠释学、儒家诠释学、诠释学美学各有专书对于本体诠释学的四个面向加以展开,并且持续从事相关续集之写作与出版,也进行当代新型态的跨文化沟通的艺术创作与哲学反思。
  赖贤宗,台湾台北人,1962年生于台北市。现任 (台湾台北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暨东西哲学与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台湾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博士,1994 (台湾) 教育部公费奖学金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 (LMU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München) 哲学博士学位,1998 年八月返台任教于华梵大学哲学系。2002年创办台北大学人文学院的「东西哲学与诠释学研究中心」并担任第一任中心主任,主办「经典诠释与文化传播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哲当代诠释学术研讨会」。
  曾任台北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中文研究所所长(2005年至2012)、现代佛教学会理事长、THCI核心期刊《思与言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杂志》总主编 (2001年一月至2002年十二月)、第五届台北市丹道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台湾美学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台湾宗教与社会协会第一届理事、《汉语佛学评论》(广州中山大学) 编委、国际东西管理与伦理文教基金会董事。2006年创办《台北大学中文学报》,至2016 年已发行二十期2012 610日与友人创办「社团法人中华经典唱持与人文诠释学会」并为第一届与第二届理事长。
  赖贤宗已经出版《佛教诠释学》、《道家诠释学》、《儒家诠释学》、《体用与心性: 当代新儒家哲学新论》、《海德格与道家禅宗的跨文化沟通》等二十余本学术专书。
报告内容:
本讲座主要讨论的文本是海德格〈艺术与思想〉(Martin Heidegger  ShinichiHisamatsu. Die Kunst und das Denken)、〈艺术与空间〉、〈从一次关于关于语言的对话而来〉、〈物〉四篇文章。以〈艺术与空间〉一篇最为笔者讨论的核心,而环绕以其他文章,旨在阐明海德格与禅美学的對话。展开三个环节:  Das Nichts selbst nichtet 与自性空、宁静与游戏的双重性与禅美学的色空相即、Ereignis与禅宗的本来现成。以禅学思想来说,这也就是由诸法自性空,到法性的色空相即,到法界的本来现成这样子的思想脉动。海德格自创名词,在其存有思想之中,自成理路,正如笔者此文所整理出来的,以DasNichts selbst nichtetSpiegel-SpielEreignis三个环节来探讨「艺术与空性」的课题,此处所显示的海德格与禅美学展开思想对话,对于当代的禅宗美学的开拓以及东西哲学的对话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原芳秋:关于殖民朝鲜“日本/国民文学”的发现(2017年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10场)
主讲人:三原芳秋日本一桥大学语言社会学系副教授
主持人:金雯
时间:2017-03-17 13:30:00
地址: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53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报告人介绍:
  三原芳秋主要研究英语圈近现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博士论文Reading T. S. Eliot Reading Spinoza2013:主考Prof. Jonathan D. Culler)。以T. S. Eliot为主进行个案研究,与此同时,还对帝国日本/殖民地朝鲜的思想史、世俗社会中宗教性因素所占地位等问题进行研究。最近在人文学的生态转向的总题下,纠集人类学、哲学、语言学等领域的新一代研究者进行跨学科研究,受到学界广泛的注目。主要论文有《打战的臣民、殖民地的国民文化》(2010)、《Metoikos们的帝国——T. S. Eliot、西田几多郎、崔载瑞》(2011)等。
报告内容:
  本讲座探讨日据末期殖民朝鲜亲日派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崔载瑞所构想、却由于帝国之瓦解而流产的(以日文为媒介的)国民文学。报告者认为崔的企图不能单纯地视为对民族的背叛而否定,吸收后殖民理论和现代思想围绕普遍的理论成果后仍然可以重估其可能性的中心。以崔为例,不将国民文学的发现问题局限于地域性范围中,却将它解释为国民文学概念在帝国的重编问题,如此尝试颇富有学术性和创新性。
 
 
 
 
坂井洋史:武田泰淳的“阅读”与“近代的超克”
主讲人:坂井洋史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科长、教授
时间:2017-03-17 15:30:00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中文系4330三楼特藏室
报告人简介:
  坂井洋史,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科长、教授,文学博士。现任巴金研究会理事、《巴金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文化研究系校外委员。
  坂井洋史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忏悔与越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逸脱与启示—中国现代作家研究》、《巴金的世界》、《陈范予日记》、《现代困境中的文学语言和文化形式》、《情影—陈范予诗文集》、《巴金论集》、《中国安那其主义运动的回忆》、《原典中国安那其主义史料集成》等;译著有张炜《九月寓言》等。  
报告内容:
本讲座通过对日本“第一次战后派”代表作家武田泰淳1947年发表的文章《渺茫的Y先生》的精读,探讨他对东西理性/世界观/知识分子之差异的独特理解及其战争前后的思想脉络。武田通过“阅读”而形成的深刻思想颇富有冲击力和魅力,纠正了日本战前“近代的超克”思维的西方中心主义式偏颇。其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远超过竹内好的水平之上。中国学界对武田几乎一无所知,暴露出研究上的偏颇和空白。鉴于此,本讲座可谓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前沿性。
 
“风”从何处来——魏晋风度的社会基础
主讲嘉宾:仇鹿鸣(复旦大学副教授)
时间:318 14:00
地点:上海杨浦区四平路1500同济大厦A301报告厅
主办方: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龙妹:“好色”文学的中日比较研究(2017年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16场)
主讲人:张龙妹(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时间:2017-03-22 15:00:00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333
主讲人简介:
  主编的《日本古典文学大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日本古典文学入门》(外研社2006)、《日本文学古典篇》(高教社2008)奠定了我国日本古典文学教学研究的基础。另有著作、编著、校注若干部,其中『源氏物语の救済』(日本风间书房,2000年)获日本第八届关根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学者,该书还获得第三届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著作类一等奖。另有译著、编著多部,在国内外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基金“东亚视阈下的日本古代女性散文体叙事文学研究”(2011)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及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项目。
报告内容:
以日本平安时代的和歌物语、长篇物语为对象、探讨日文的「色好み」与中文“好色”概念的异同,揭示中日文学的不同特质、造成这种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兼及文学话语权对于文学作品的影响。这样的视角,对于思考中日文学文化的本源性不同、日本文化中所具有的女性性特征、重新审视本国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大历史视野下的十月革命与当代文明
主讲人:叶书宗 (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时间:201732215:00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文苑楼708       
举办单位:人文与传播学院
 
 
 
《康熙字典》东渐其后----兼及汉文典籍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主讲人:松冈荣志东京学艺大学人文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1732314:40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奉贤5A313       
举办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主讲人简介:
松冈荣志教授为日本国立东京学艺大学人文科学院原副院长, 东京学艺大学联合研究生院博士课程原常务委员、博士生导师,日本国立一桥大学研究生院语言社会研究科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担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教授、主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海外汉字研究中心海外顾问。现任东京学艺大学名誉教授、日中翻译文化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外文出版社日语顾问。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