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青年报社合作恳谈会”在四教顺利召开。立足于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青年报社的相关领导与学院相关专业、学科点负责人,就如何进一步改进课程设计、开展项目合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张华教授、易旭明教授、董军教授以及新闻传播学科点相关教师出席了本次会议。
张华副院长首先代表学院对青年报社团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学科布局、专业设置、师资力量以及近年来在影视传媒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张华副院长提到,在党的领导下推动新闻传播课程教育的发展,深化与业界的合作显得尤为关键且必要,通过促进产学研的深度结合,我们不仅能够有效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还能激发创新活力,为新闻传播教育注入新的动力。
青年报社副社长张岱虹介绍了青年报社的总体情况和组织构造。她谈到,《青年报》是新中国第一份专注于青年的报纸,拥有75周年的历史。报社设有8个部门,其中涉及采编业务的有“青春上海”新媒体部、全媒体采访部及融媒编辑部3个部门。2019年以来,我们始终重视新媒体融合,特别是“青春上海”的发展。青年报社目前致力于建设一支与融媒体需求相匹配的队伍,急需新鲜血液的加入,期待与校方进行更多的合作与探讨,打通大学生进入报社的渠道,提高双方联动的适配度。
副社长沈蔚从“青春上海”融媒体平台的相关业务出发,提到了当前媒体人才的需求变化。她提到,融媒体平台的编辑需要具备全媒体业务技能,能够适应文字、声音、影像、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的信息传播。单从这点来说,就比对传统记者的要求高不少。此次也是希望通过与学院相关专业的合作,让学生体验到传统媒体转型后的工作状态,拓宽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的路径。
张华副院长对两位副社长提到的情况进行了回应。一方面,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新闻传播业界对整合型人才的要求逐渐提升,专业办学在这方面确实也顺应了这一变化,对课程体系及内容进行了及时得调整。另一方面,新闻传播作为应用型学科,确实需要深入业界,校企双方可以开展平台共建、项目制、课程制、工作坊等形式的合作,增强合作的效果。
广播电视学专业负责人董军教授详细地介绍了学院各专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双方的合作模式展开了更为具体的设想。他谈到,大环境对业界和学界的人才培养和引进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大学生对传统媒体的积极性不高,本质上是认同感的缺乏。因此,双方可以共同协商人才的培养,通过合作课程、建立工作坊等形式,将合作制度化、长期化,从而建立学生对传统媒体、对青年报的良性认知,有效激发他们将该领域纳入就业考虑的意愿。
广告学专业负责人吴冰冰老师指出,广告专业的毕业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合作办学模式的多年探索中,项目制的合作方式更为理想,采用双师合作的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项目中,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深化他们的实践经验。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对学生个人成长大有裨益,同时也更有利于企业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艺术管理专业负责人刘素华老师强调,尽管艺术管理专业的重点倾向于表演和戏剧影视两大方向,但学科并未忽视新闻传播学的基础技能训练。同时,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艺术管理专业渴望与业界深化合作,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为业界培养更多实用性人才。针对项目制合作,刘老师提出了构建良性机制的构想:充分利用暑期实践周的时间,与业界展开紧密合作。企业可以设定具体项目任务,由学生团队承接并完成。项目完成后,企业从中评选出优秀作品,并与这些学生沟通,探讨他们是否愿意成为实习生乃至正式员工。被企业录用的学生,即“师兄师姐”,可以返回学校举办讲座,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职场心得,形成一个促进学生兴趣与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
随后,与会的易旭明教授、陈雅赛副教授等,就如何拓宽与青年报社的合作路径、实施办法进行了更为具体且高效的探讨。提出了如开展长期性项目合作、将业界项目融入课堂教学作为实践作业、以及通过合作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些措施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实践价值。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而友好,各方均表现出高度的合作热情与期待。接近尾声时,双方一致表示此次会议是双方合作的起点,并共同期待未来能够将各项合作举措切实落地,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