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研动态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学术论坛与讲座信息(9月27日——9月30日)

时间:2016-09-26浏览:5设置

南宋边缘社会士大夫的交流与“知”的建构——以魏了翁和吴泳的事例为线索

 

主讲人: 平田茂树  日本宋代史研究会会长、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

时间:201692715:30

地点:上海师范大学文苑楼708

举办单位: 人文与传播学院

内容提要:

本讲探讨南宋士大夫如何以书信为媒介进行交流,并构筑起什么样的关系。关注文集所载书信、序、记、题跋等史料的价值。关注该时代的人际交流和网络的扩展。具体的内容有三个:其一是南宋边缘社会中书信的有效性,其二是边缘社会中的网络与交流,其三是书信与“知识”建构的关系性。

 

 

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初探:视野、方法与路径   

 

主讲人: 葛桂录 教授、博导

时间:201692715

地点: 上海师范大学文苑楼1405

举办单位: 人文与传播学院

  主讲人简介:

    葛桂录毕业于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点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文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批)“中华文学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福建省第七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入选2007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福建师范大学第五届教学名师。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从事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中外文化交流的教学研究工作,主要学术领域为中英文学关系与英语文学思想史。已出版《雾外的远音: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2002初版,2015增订版)等学术著作10余种,并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教育部*特聘教授岗位等科研项目与人才计划的通讯评审专家。

 

内容提要:

    学术史研究包含三个层面:有史料的学术史;有思想的学术史;有学术的思想史。在此研究框架里,文献史料学、学术史与思想史形成一个交互作用的阐释网络,最大限度发挥学术史研究的学术传承及现实启示价值。以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为例,就是着重分析中国学界关于英国文学评述的经验成就、视野方法、问题模式及阐释立场,从整体角度勾勒英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百年进程,构建该领域研究的历史脉络与逻辑框架。在点、线、面式的涉及知识体系角度的综述评价基础上,增加中国语境、历史重演现场、文化交流、学科建构、跨文化比较、学术转型等诸多诠释维度。反思英国文学研究之中国视角与中国经验,以及中国研究者身份立场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关系,提出中国研究英国文学必须有一种时间向度的研究观念,将中国的英国文学研究史理解为中国人文学界在社会变革和学术转型中实现世界性与现代性的过程。 

 

宋代的村  

 

主讲人: 包伟民 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教育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时间:201692713:30

地点: 上海师范大学文苑楼708

举办单位: 人文与传播学院

内容提要:

  本讲以宋代“村”制为例,分析历史文本形成的肌理,剖析存世宋元地方志书著录“村”的两种基本类型,解释其中常见在一个乡区之下仅著录两三个“村”、完全不符合当时自然聚落常情等现象背后的制度与书写的原因,以此揭示随着宋代乡村治安组织从耆分制向都保制的转化,在其影响之下“行政村”制度的演变,以及这一演变如何影响历史书写的过程。本讲要点并非在于传递关于近古乡村基层组织制度的知识,而是试图展示如何透过文本表象来深入历史真相的一个具体案例。

 

 

 

做一名音乐舞台上的外交家是怎样一种体验?

   

时间:9281830(星期三)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十三楼报告厅

主讲人:余隆

他是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发起者中国爱乐乐团的创始人他曾率中国爱乐乐团进行环球世界巡演音乐足迹遍布亚洲、北美、欧洲数十个国家他致力于以音乐作为一种民间外交形式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奏响中国之音

对谈嘉宾:陈玉聃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讲师

               “经典947”栏目主持人、编辑

 

 

 

 

动作捕捉进化史

报告人:祖厚超(上海青瞳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内容简介:从四种动捕方式出发,详细介绍影视拍摄过程中身体面部同时捕捉技术、真人CG与动作捕捉技术、户外捕捉技术等内容。

时间:928号(周三)上午800

地点:上海大学校本部AJ204

 

 

 

 

日本丧葬仪式的变迁——讲述一个怎样的当代日本社会(2016年百场校级学术讲座第76场)

主讲人:Yohko Tsuji康奈尔大学 .

开始时间:2016-09-28 15:00:00 .

讲座地址:华东师范大学法商北楼一楼学术沙龙

主讲人简介:

 Yohko Tsuji,美国康奈尔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文化人类学家。她的研究包括老龄化,丧葬仪式,时间观念以及日本,美国和泰国的社会变迁 。作品有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in Conceptions of Old Age in JapanAn Organization For the Elderly, By the ElderlyEncounters with the Elderly in AmericaDeath Policies in Japan: The State, the Family, and the IndividualRaise as a Mirror of Gense: From Legally Sanctioned Ancestor Worship to Modern Mortuary Rituals in Japan.

内容简介:

 

  尽管社会急剧变迁,但传统的丧葬仪式仍在当代日本社会根深蒂固,许多人将其归因于符合传统文化霸权。Yohko Tsuji教授以自1988年以来在日本的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试图探索行为背后的其他动机,说明外部压力与个体内在动机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Yohko Tsuji教授认为日本的丧葬仪式,不仅是作为社会文化秩序的体现,也是作为一种文化规定的手段,为个体的行为与身份的认同赋予合理性。

 

 

 

巴金《随想录》与香港

主办:巴金故居

嘉宾:潘耀明

时间:929日晚7:00-9:30

费用:免费

地点:季风书园(淮海中路1555号,地铁10号线上海图书馆站站厅)

主讲人简介:笔名彦火、艾火等。香港知名作家、编辑家、出版家。19482月生,福建省南安县人。现任明报出版社、明窗出版社及《明报月刊》总编辑兼总经理,香港作家联会执行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作品集《中国名胜纪游》、《枫桦集》、《大地驰笔》、《枫杨和野草的歌》、《醉人的旅程》、《爱荷华心影》、《海外华人作家掠影》、《焦点文人》,评论集《当代中国作家风貌》、《当代中国作家风貌正篇》,《当代大陆作家风貌》,游记散文集《那一程山水》、《焦点文化》,随笔集《生命,不尽的长流》、《旷古的印记》、《人生情》、《苔绿--彦火散文选》、《鱼化石与那一程山水》等。

 

 

930日)台湾音乐纪录片《水蛭很多的地方》暨导演见面会

     时间:2016930日(周五) 18:30

     地点:同济大学银润讲堂 (上海杨浦区四平路1500号同济大厦A201室)

     举办方:同济大学中意文化交流项目 同济大学经管校友会

     Date: September 30, 2016

     Time: 6:30 PM

     Add: Room 201, Tongji Building A, 1500 Siping Road

     Organizers: China-Italy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ProjectTongji SEM Alumni Association

     Price: FREE

     影片信息 FILM INFORMATION

     片名:水蛭很多的地方 Ciwidian

     导演:于文正

     影片类型:文化艺术

     时长:154分钟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台湾

     Director: Wen Zheng Yu

     Film type: Culture&Art

     Length: 154 minutes

     Producer Countries/RegionsChina/ Taiwan

     导演介绍 DIRECTOR INTRODUCTION

     我从2005年起尝试纪录片创作,当年的主题是一个怀旧空间的筹设过程,用这种辛苦的方式做为个人的一种兴趣与自我挑战。过去的十年里,每年都会尝试不同的方向,内容涵盖公益团体形象、古迹整建、社区口述历史、表演艺术团体等。我喜欢透过镜头纪录人们的活动,希望留下时代的真善美,我期待自己的每一部作品。

     I started to produce documentary film from 2005. In the beginning, it was a story about a man who wanted to make his dream come true, to build a reminiscence playground. He failed and lost a lot of property in the long run. The process of making that film touched me deeply. So I started to record the beauty of peoples mind and their life, it didnt stop.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