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2日至15日,我院2019级戏剧表演MFA的毕业大戏《安娜在热带》在黑匣子倾情上演,该剧由我院赵乙嫱副教授担任大戏导演、徐卫宏教授担任大戏艺术总监。
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赵乙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师弟师妹们的积极参与下,2019级MFA的同学们顺利完成了这次毕业大戏作品。演出历时4天,场场爆满,得到了业内专家、老师以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安娜在热带》是美国古巴裔剧作家尼洛·克鲁兹的作品。该剧讲述了在1929年,在经济大萧条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小城,城中有一家由古巴移民组建的手工卷烟厂,将古巴人的传统带到了这里。那时所有的雪茄厂都雇佣朗读人为工人们朗读小说。


夏日黄昏,一位才华横溢的朗读人胡安·朱连来到这家到烟厂,开始为工人们朗读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小说中的人物渗入每个人的心底,书中的情节与工人们的生活奇妙的交织在了一起。一场意外突然降临,一个时代亦随之终结。香烟取代了雪茄,现代文明颠覆了传统手工业,机器的轰鸣永远的淹没了朗读声。


在整个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导演赵乙嫱老师给了同学们两周自我创作的时间,在此期间,同学们积极参与剧本前期的案头准备及讨论,收集了大量古巴文化相关的文字、影像资料,观看了大量的纪录片、影片,并初步搭建了作品的框架。两周之后导演赵乙嫱老师参与排演指导,从初步的框架到后期的细排,对于剧场空间的运用,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作品最高任务的呈现大家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本次演出灵活运用了整个黑匣子,包括观众入场通道与剧场走廊都是舞台的一部分;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是鲜明多样的,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态度。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现代化是必然的趋势,但传统手工业仍有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本次作品,着重表现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手工业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群古巴移民的生活、情感与《安娜·卡列尼娜》的交织。作品着重强调了生活在美国的古巴移民的氛围感,包括灯光的设计,以及音乐、服饰的统一,该剧中所呈现的大部分古巴烟厂的场景、雪茄烟叶、雪茄烟卷等道具皆由导师和同学们自己手工制作完成。

有观众评价道,在这部剧中,我看到了安娜·卡列尼娜在热带,朗读者在烟厂,包法利夫人在佛罗里达。文学、爱情、朗读传统与手工雪茄互为隐喻,被追求金钱和效率的机器时代一同碾碎,固守着古巴传统的雪茄厂到底无法靠桑巴舞假装这里不是美国。在这个老生常谈的时代挽歌主题之下,最有意思的是文学与生活的互文,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对生活的入侵。群戏设计得很有意思,印象最深的是桑巴舞会上切齐的幻想和庆祝“安娜烟”命名打枪时全体背对观众,孔琪塔夫妇在间隙吵架的场景。
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同学们都获得了飞速的进步,无论是自身的创作能力还是舞台表演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未来长路漫漫,热爱戏剧的心将永远炽热,祝愿19级MFA戏剧表演的同学们前程似锦!(撰稿人:李舸琳、摄影:赵良发)